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建设
上海社区学院发展20年的回顾与思考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1-15 作者:宋亦芳

收藏

上海社区学院发展20年的回顾与思考

【摘  要】 自1993年上海提出组建社区学院到现在已有20年的历程,伴随着上海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上海的社区学院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过程,既面临体制与机制架构之难题,也经历功能定位之困惑,上海的社区学院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上海的社区学院应得到怎样的发展,应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并深入思考。

  【关键词】 上海社区学院;发展;20年;回顾;思考

  【作者简介】 宋亦芳,男,教授,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社区教育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等。(上海200336)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区域成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ZCGJ34-1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宋亦芳。

  本文已发布于《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2月第4期

 

  社区学院作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正在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体现其存在的价值。上海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社区学院的地区,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社区学院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式,而这也是上海社区教育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设怎样的社区学院的探索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我国社区学院与美国社区学院似同非同。[1] 因此,上海社区学院建设在借鉴美国等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把社区学院建设与上海的社会之情和人文之情相结合,着力与上海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步发展,实现了社会各界对社区学院的美好期待。回顾并思考这2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试图从中寻求社区学院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探求新的发展思路,从而利其发展、重其功用。

一、上海社区学院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发展沿革:历经“四个”探索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顺应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上海市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1993年召开的上海市成人高校工作会议提出了“筹建社区学院”的战略任务。正如专家所言,社区学院在各国的发展都基于两个共同点:一是经济迅猛发展,二是高等教育需求旺盛。[2] 1994年,经市政府批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大学改建为金山社区学院,成为本市及全国第一所社区学院。1997年,长宁区政府整合区内各类成人教育资源,经市政府批准成立长宁区社区学院,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第一所独立事业建制的社区学院。这些,就是上海社区学院组建的基本雏形。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需要,加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在1998年上海市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意见>和<上海市社区学院设置暂行办法>的通知》(沪教委成[1998]20号),提出了建设集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社会文化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市政府先后批准南市(现为黄浦)、宝山、杨浦、闸北、静安、普陀等区试办或筹办社区学院(部分区是在第三阶段后再挂社区学院牌子的)。2003年,我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上海市社区学院设置暂行办法》因无上位法支持而终止。

  2004年下半年,随着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2004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提出“要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 2004年10月起,上海市委组织了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课题调研,并在2006年1月颁发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2号),强调了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据此,徐汇、卢湾(现并入黄浦)、奉贤、浦东、松江、嘉定等6个区相继由区政府批准成立了社区学院。

  2007年下半年,在全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会之后,按照市委2号文件的要求,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沪教委终〔2007〕18号),对社区学院提出了新的组建要求,提出:“社区学院原则上应在整合本地区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组建,实行‘数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之后,闵行、青浦、虹口、南汇(现为浦东)、崇明(县)相继成立了社区学院,金山区成立了金山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至此,全市所有区(县)全部建立了社区学院。

  (二)组建方式:形成“三元”整合模式

  上海社区学院发展的20年中,历经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以及成人高等学校的战略转型,城市区划从原来的20个区(县)合并为17个区(县),同时不同背景下组建社区学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还有各区(县)原来成人教育机构情况不一样,等等。因此,上海各区(县)组建社区学院的方式不完全一致。而就目前17个区(县)社区学院的现状分析,主要有三种组建方式。

  一是以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分校或高职院校为基础,增设社区学院建制,主要以长宁、黄浦、闸北、宝山、杨浦、静安、普陀、徐汇、虹口等9个中心城区为主。这类学校既以独立设置的区业余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分校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或以高职院校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开展各类成人教育培训及教育服务,同时承担区域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服务工作。

  二是以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机构或上海开放大学分校为基础,增设社区学院建制,主要以奉贤、松江、嘉定、青浦、崇明(县)、闵行、金山等7个郊区(县)为主。这类学校以上海开放大学分校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也开展成人各类培训,同时承担区域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服务工作。其中,闵行将开放大学分校与区内成人培训机构整合为社区学院,由副区长兼任院长;金山区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设在上海开放大学金山分校,行使社区学院的职能。

  三是建立独立事业建制的专门社区学院,主要是浦东新区社区学院,是浦东新区开展社区教育指导和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专门业务指导机构,专业化程度较高,设有独立校舍。浦东新区是上海市最大的开发开放区,在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浦东本身有两所上海开放大学分校(即原浦东分校和并入的南汇分校),但与其它区不同,这两所分校主要是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体制上并没有与浦东新区社区学院实现统一办学。

  (三)办学定位:包含“四项”基本功能

  社区学院办学定位问题,是上海在社区学院发展20年中一直试图解决的前提问题,此项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建设模式。美国社区学院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办学功能为:大学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及社区服务等。早在1986年,上海石化总厂职工大学与美国KVCC(kalamazoo Valley Community College)结成姐妹学校,受美国社区教育的启发,萌生了把职工大学改制为社区学院的大胆设想。[3] 但由于上海社区学院的性质不明、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持,并未像美国社区学院那样走得那么远。第二,进行本土化社区学院建设实践。上海社区学院建立之初,建设模式可谓多形式、多样化。长宁区整合区内各类成人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学院,学院包括承担教师培训的教育学院在内,涉及的成人教育大而全,但操作性较差;原南市区大同学院,一方面与同济大学联合办学,试图解决本市普通高校布局结构上的缺憾,同时也体现学院社区性、综合性等特点服务社区教育;宝山区的行知学院,增加了全日制高职的办学项目,并承担起推进宝山区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重任,等等。然而这些实践并没有解决社区学院办学定位问题,而且办学模式很快受到限制。第三,寻求政策上的突破。市教委1998年下发的《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意见》,试图将社区学院办成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成人高校,提出了面向社区的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服务、参与社区经济建设、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功能定位,但这一文件由于一直得不到上位法支撑而无果而终。

  为解决上海社区学院办学定位问题,市委、市政府在2号文件颁布后,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社区学院调研,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还亲自考察了长宁、普陀等社区学院。在此基础上,2007年12月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办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了目前上海对社区学院功能最为正式的表述——四项基本功能。《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是在“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前提下,要成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这一办学定位的界定,既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也基于上海区域成人高校的现状;既符合上海对社区学院发展的迫切要求,也避开了法律法规对社区学院建制的限制;既保证了社区学院的健康发展,也为区域成人高校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二、上海社区学院运行的主要成效

  (一)深化内涵:社区学院办学能力稳步提升

  上海社区学院主要是在区域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它成人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区性成人高校“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角度看,向社区学院转型是一种可行的、经济的、有利的选择。”[4] 从挂一块社区学院的牌子到适应学院发展的内在需求,上海社区学院基本完成了办学体制、办学结构、办学队伍等方面的改革,从而形成了新的办学能力。

  一是实现了体制的战略性转变。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办《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学院是由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终身教育指导与办学机构”,这一提法意味着社区学院与原来的成人高校等办学实体不同,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教育大平台。近年来,各区政府加强了对社区学院领导,重新明确了社区学院的职能和义务,成立的由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学院决策机构;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如长宁区在虹桥开发区拨出土地17亩建造了2万平方米的社区学院新校舍,普陀、黄浦、杨浦等区均腾出教育场地扩大社区学院办学能力等等。在社区学院内部,各学院调整了管理机构,尤其是上海17个区(县)社区学院为强化了社区教育的指导职能,均增设了指导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部门,据统计平均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为5人,部分区县还建立了几十人不等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这从制度上保证了社区学院各项职能的实现。

  二是完成了办学的结构性调整。据对近十年上海成人高校生源分析,学生人数几乎每年都在不断递减;从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来看,区域迫切需要开展各类应用性人才培训;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对终身学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此,上海各社区学院一直都在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核心是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等多元结构调整,提出了“多元发展”、“三教融通”等办学改革思路和行动方略。调整的核心内容是:第一,确定了多元的发展程度,即稳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拓展教育培训和教育服务,大力加强市民终身教育和学习服务;第二,确立了多元的依存关系,即在大教育的框架下,实现多元之间相互融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第三,为多元建立了信息技术、科研、后勤等一体化的支持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上海社区学院办学结构初步得到了优化。

  三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基于上海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社区学院教师教学范围涵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到市民教育,教学的触角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的要求从教育拓展到管理,教学的理念从教育提升到服务,因此,教师具有角色多元性、身份社会性和职业发展性等待点。[5] 上海社区学院的发展,也为教师指明了新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体现在:“一专多能”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即教师既具有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适应终身教育工作的多方面能力;“一岗多职”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即教师既立足教师岗位,又承担与终身教育工作相关的多项职责。目前,有很多社区学院教师担任街道(镇)社区学校(成人学校)常务副校长、到社区讲课、帮助社区编写教材、深入社区担任终身学习推进员等等。

  (二)完善功能:社区教育指导作用全面突显

  在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轨迹中,始终留下了社区学院发展的足迹,因为社区学院一直是上海社区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者。市委、市府2号文件指出,社区学院要成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的龙头。同时,“区域性是社区学院的教育必须抓住‘社区特性’,即根据本社区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特征去发展社区学院,才会真正具有丰富的生命力。”[6] 因此,纵观上海社区教育的变化与成就,无不折射出上海社区学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一是助力上海社区教育实验工作。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要求,2000年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启动,标志着我国社区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社区学院从一开始就成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指导中心,一方面把实验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建立相应的机构予以保证;同时,以实验项目为抓手,围绕社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工作,如上海各区开展的社区教育队伍、课程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项目等都是全国的标杆;还在,以社区学院功能建设为内容联合开展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据统计,全国共建立过实验区177个,其中已评为示范区的68个;上海共有实验区14个,占上海区县总数82.4%,占全国实验区7.9%;上海共有示范区8个,占上海区县总数47.1%,占全国示范区11.8%。从全国层面看,上海实验区和示范区覆盖面之广,体现了较高的社区教育水平。

  二是助力上海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内涵是社区教育的最有力支撑,上海社区学院在指导社区教育过程中着力内涵建设,在社区学校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数字化学习推进、科研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郊区的成人学校基本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市区的社区学校50%以上开展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力地提升了社区学校的办学水平;上海社区学院每年对专职和兼职教师开展培训,大大提高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形成了辅导员、推进员等10多支优秀师资队伍;由社区学院主导的社区教育课程源于社区,各具特色,市学分银行课程已达到2500多门;上海各区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推进工作由社区学院负责,推进工作卓有成效,上海现有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12个,占全国52个先行区的23.1%;上海社区学院凭借其高校优势,以科研为引领工作,在社区教育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0年中成协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中成协社教[2010]14号)组织的全国社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上海占14项一等奖的50%,占34项二等奖的53%。

  三是助力上海社区教育持续发展。自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上海社区教育可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呈现方兴未艾、持续发展之势。究其归因,是与社区学院长期的扎实工作分不开的。在机制建设方面,上海各区社区学院上挂上海开放大学,加强与上级社区教育指导部门沟通;下联社区学校体现龙头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的骨干作用。在载体培育方面,社区学院打造了一批有效的学习载体,如数字化学习载体、活动载体、团队等,实现了社区学习的多元化。在项目推进方面,社区学院坚持工作“项目化”的策略,形成了一批有品质的学习项目,如学习节、职工书屋等,增强了市民学习的归属感。最为关键的是,社区学院把完善支持服务作为重点,提高市民学习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并始终以战略的角度来拓展学习人群,这是实现教育惠民、学有所教的根本所在。

  (三)强化责任:面向社会服务领域有效拓展

  积极服务社会是社区学院的发展之基、立校之本。“学校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与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体现国家意志,切合社会发展趋势,展现时代特征和精神”,[7]  近年来,上海社区学院在开展社区教育指导和推进学习城区建设中,主动与区域发展目标对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在区域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人才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服务领域有所拓展。

  一是服务区域社会建设。社区学院依据其独特的区域特征,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在文明建设中,社区学院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促进社区成员素质提高,提升了城区文明程度。2010年上海市民“文明观博”培训,各区社区学院通过网上培训平台,便培训受益人群成倍增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社区学院主动参与对各类特殊人群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了社区的和谐程度;在区域人才建设中,社区学院参与“千人计划”、“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形成了良好的培训机制;在社会培训中,社区学院主动承接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培训项目,解决了政府培训之困难。

  二是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社区学院开展的社区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社区学院通过全面规划,将市民终身学习内容注入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区域文化特征,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如在社区教育课程中开设民间剪纸课、开设“江南丝竹”课;同时,充分挖掘蕴藏在市民百性中深厚的文化元素,发扬区域文化,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如在社区教育课堂中,请民间艺人上课或交流等;此外,在社区学院将各种社区教育活动与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如学习节与文化艺术节联合,社区教育展示与文化艺术展示的结全,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上海社区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面对瓶颈:社区学院发展道路仍可寻

  从上海社区学院发展的回顾中,我们仍然清晰看到,社区学院的性质仍然不明确,有独立事业建制的社区学院,有“依附”于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其它成人教育机构的社区学院,也有由不同机构松散组合而成的社区学院等等;同时,社区学院的批准程序不统一,市政府批准的、区政府批准的及区教育局批准的都有。据了解,其它省市的社区学院更是多样化。原因是,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教育部门还没有将社区学院列入教育机构系列,社区学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因此,社区学院的发展空间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如学校的发展规格、教师的职业发展等问题都难以解决。

  然而,上海社区学院的实践告诉我们,“需求决定存在,存在预示合理”,社区学院的存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的社区学院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而上海的社区学院发展也不过20年,全国各地大部分社区学院的发展时间更短。因此,需要社会各界、政府部门从推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大局出发,认真研究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对社区学院的运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规范社区学院的办学行为,评价社区学院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为社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未来对社区学院在法律上的抉择提供依据。同时,社区学院也要内强素质,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在学院管理、人员结构、工作规范等方面体现更高的标准和更全面的追求,以深化内涵奠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此外,社区学院要积极服务社会,为市民创造学有所教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社会的认同度,为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面临问题:社区学院发展优势仍可现

  反思上海社区学院的运行现状,发现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第一,学院的管理水平还不高:面对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学院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管理效率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工作的全面拓展,学院的管理缺乏科学性,部门之间配合不灵,科学的管理手段接力不上。第二,教师的思想认识存在偏颇:对终身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不高,重学历教育、轻社会教育现象依然存在,等等。第三,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强:作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龙头,学院对基层工作还不能完全做到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在学习人群的拓展方面,学院对市民学习需求认识不足,推进方法比较有限,局面仍然难以全面展开。

  为此,社区学院需要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创新工作方式,充分体现自身优势。首先,夯实管理这一基础:重新架构学院管理体系,优化部门结构,尤其要建立相互衔接通道来避免工作割裂,如各类教育安排中教师的统一调配等;健全管理制度,引导管理走向,如形成教师服务社会的政策导向等;完善管理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如实行教室、排课信息化管理等。其次,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实行人才有序流动,注重对新进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重点是教师转型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做到人尽其用;加强教师考核,把考核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社会教育。还有,突出区域这一特征:了解区情、社情、人情,切实把握社区和市民的需求;对接区域定位,发挥区域特色,形成学院工作的区域性特征;发挥社区学院的平台和枢纽作用,加强区域多方合作与联动。

  (三)面向未来:社区学院发展愿景仍可期

  上海社区学院发展20年的经验揭示,社区学院发展首先有赖于政府的有力支持:上海社区学院发展虽然跌宕起伏,但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出台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社区学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社区学院发展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社区学院随着上海经济发展应允而生,尤其随着上海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又随着自身的发展提升了上海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已经体现出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还有,社区学院发展需要良好的载体支撑:上海主要依托区域成人高校和开放大学分校组建社区学院,通过转变成人高校办学职能、构建整合平台,使社区学院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体现出较强的指导能力和整合能力,同时也使成人高校找到了一条新的多元发展道路,可谓相得益彰。

  鉴于此,站在新的起点,社区学院发展要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终身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学有所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提出了“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因此,新时期上海社区学院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进一步体现国家意志和民众利益,坚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学有所教”的支持服务。

  展望未来发展,社区学院需要有战略性思维和整体性思考。第一要立足“大教育”,指一个开放性的、多样化的、综合性的大系统,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各级各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多样化教育。就是说,社区学院的办学思维不能局限于教育本身,要走出教育办教育,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服务。第二要搭建“大平台”,就是能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各类人群提供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社区学院要主动搭建各种平台,如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等等,联合各类教育,服务各类人群,充分发挥区域终身教育枢纽的重要作用。第三要构建“大网络”,既指教育网络,也指信息技术网络等。社区学院要以上挂下联的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管理网络,与各类教育联合形成市民学习服务网络,运用网络技术、云技术等手段建立广泛覆盖的数字化学习网络。

参考文献
  
[1]杨平. 中美社区学院的比较与启示[J].成人教育,2011(3):122-124.

[2]刘尧.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2):42-47.

[3]周振环. 主动服务求生存深化改革求发展——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个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6):69-71.

[4]叶志向. 社区学院:地区性成人高校的改革方向[J].成人教育,2006(6):28-29.

[5]宋亦芳. 区域成人高校转型推动下教师能力建设思考[J].成人教育,2012(10):59-61.

[6]蔡苗. 试析我国社区学院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15-118.

[7]徐继存.学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7.



 

上一篇:[成都] 国家开放大学领导到成都调研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下一篇:[上海] 嘉定区启动“建智慧城市 做智慧市民”主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