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浏阳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28 作者:浏阳社区学院
收藏“就像回家一样,党员回来报到,就得亮身份、领任务!”在浏阳市集里街道株树桥物业小区,居民一提起在职党员兼邻长张珏,纷纷竖起大拇指。从改造老旧小区到加装充电桩,从协调电梯维护到解决外墙瓷砖脱落,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了在职党员回归社区、服务基层的重要大事。
今年以来,浏阳市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机制,深化“党建聚力·和美星城”基层治理行动,推动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目前,全市已有950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回居住地或联系社区报到,纷纷认领“微心愿”和志愿服务任务,成为社区治理和终身学习推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精准匹配,“专业人”办“专业事”
“贺法官,物业费涨价是否合理?”“离婚诉讼,社区能开具婚姻证明吗?”在荷花街道新月社区,来自市法院的法官贺天宇成了居民的“法律顾问”。他不仅日常接听社区“法律热线”,还每月组织开展“法庭巡回进社区”活动,围绕食品安全、邻里纠纷等常见问题开展普法宣讲和现场答疑。
如何让党员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浏阳市通过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机制,推动社区精准搭台、党员高效服务。各社区通过入户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梳理居民需求,同时整合在职党员专业特长与服务意向,实现“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
据了解,淮川街道翠园社区将654名报到党员编入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护苗成长等6支志愿服务队,开展“量体裁衣”式服务,有效激发社区教育和服务新活力。
从服务到学习,共建终身教育“新场景”
在关口街道长兴社区尚学城小区,一场由市公安局、财政局等多单位在职党员联合举办的老年集体生日会热闹非凡。“我们都盼着这样的活动!”老人们感慨道。这些温馨场景,正是党员与社区协同推进终身教育、营造“睦邻友好”学习氛围的生动写照。
在职党员进社区,不仅送服务,更送知识、送技能、送温暖,推动社区从“居住区”向“学习型共同体”转变,成为长沙持续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层实践典范。
上一篇:【浏阳】这个社区凭啥“出圈”?答案藏在一本书里 |
下一篇:【浏阳市】这个社区凭啥“出圈”?答案藏在一本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