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4-01 作者:陈冷利 陈雅玲
收藏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和谐中华
──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工作,以“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宗旨,以“学有所教,教有所获”为目标,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加大社区教育力度,发扬区域特色,加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继2010年成为福建省社区教育先进街道之后,中华街道根据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街道的要求,努力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建立了有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在扎实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内涵,创建特色,示范引领,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更上新台阶。
一、中华街道概况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位于鹭岛的西南部,东临中山公园,西至鹭江道、轮渡码头,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隔海相望,南靠鸿山公园,北接大同路,辖内有“中华十大名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美誉的中山路,是厦门最传统的繁华商贸街区和重要的旅游、金融、城市交通中心。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6万人,下辖仁安、镇海、思南、文安、中山、霞溪6个社区居委会。
中华街道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辖内教育资源丰富,有双十中学、区青少年宫、特殊教育学校和群惠、民立、文安、定安4所公办小学,以及思明实验、民立等7所公、民办及街道办幼儿园;有1个街道市民学校、8个市民学校教学点、1个街道文体活动中心、8个社区活动中心、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人民剧场、思明电影院、中华电影院等文化单位和陈化成故居、新街礼拜堂、江夏堂等一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厚的教育资源为中华街道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街道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书香鹭岛活动月先进集体”“厦门市全民阅读示范点”“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工作先进街道”“厦门市先进基层妇女组织”“平安街道”;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街道”、“中华名街先进文化建设示范点”、“福建省社区教育先进街道”、福建省总工会“模范职工小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社会工作示范街道”“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商业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切实加强领导,夯实社区教育基础
中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街道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华街道社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下达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起终身教育的管理和组织网络,成立市民学校、科普学校、老人学校等教育机构,努力推进“一街多特,一居一特”的教育工作,还以“传统文化”项目实验为突破口,推进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据统计,街道每年投入到教育各种软、硬件建设经费,包括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和开展与教育有关的活动经费,就占街道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五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至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共396.4万元,主要用于辖内两所幼儿园基建、社区文化教育开展和关心辖内学校办学等。
三、完善管理模式,健全社区教育机制
一是规范社区教育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中华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中华街道市民学校章程》《中华街道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岗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大型的终身学习活动和社区教育活动做到有活动方案、活动记录、活动总结,使社区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起三支队伍,即专兼职结合的管理队伍,兼职教师和讲师团队伍,热心社区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民间艺人和大学生等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三支社区教育队伍。三是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构建起多样的教育载体,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街道建立有市民学校,各社区有市民学校教学点,与我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形成“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从2005年开始,辖区内的学校和单位实行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制度。几年来街道与辖区内的学校和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与民立小学共建“爱心网校”,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残疾人康复训练基地”,与区司法部门共建“法律阳光驿站”,与市气象局、地震局共建“科普常识定期讲习班”等,形成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体系,不但丰富了教育内涵,而且营造了良好的终身教育氛围,优化了大教育环境。四是完善社区教育设施建设。为提高街道市民学校和教学点的教育功能,街道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加大了对学习设施的投入和改造。2009年街道专门安排50万元重新装修改造街道旧办公楼作为居民学习、活动的场所,开办老年学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绿色书吧、心灵氧吧工作室等,配备图书室、教室、多功能厅、健身房等,街道市民学校达到800平方米。社区学校教学点设有多功能教室、健身房,建起了万册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先后投入20万完善各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小蓓蕾俱乐部。2012年又为社区教学点配备了60台电脑,6个市民学校教学点的活动面积都超过90平方米,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改革课程设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中华街道依托市民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教育讲座及培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依据居民需求,结合街道特色,开展教学工作。开发了《爱我中华,知我中华》《健康与养生》《闽南语经典诵读》等20多门课程,认真进行课程建设,做好授课安排,编写课程指南,通过社区宣传栏发放课程表,及时向社区居民公布街道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信息,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的了解活动内容。街道把重点人群教育与普及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左邻右舍、楼上楼下”集中学习;组建社区科学发展观讲师团,探索“送学进小区、送学入家庭、讨论在小区”的学习模式;结合“上岗职业技能培训”“社区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促进创业及再就业;结合“无讼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讲座;结合推广民俗文化,社区和幼儿园探索创作闽南语经典诵读;举办养生保健知识、时辰养生、夏季刮痧防暑等知识讲座……市民教育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一)学前婴幼儿教育彰显特色
中华街道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提供场所、设备和经费支持。街道有公办、街道办幼儿园各两所,设立了“早、幼教指导中心”“幼教实验基地”,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服务。街道充分利用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疗、人员、信息等资源优势,聘请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担任“新妈妈”学堂的辅导师,定期为辖内“新妈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帮助“新妈妈”远离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宝宝,掌握育婴技能,打好早教基础;与真优比育婴机构合作,开展0-3岁儿童家庭互动游戏,既有面对面的传授,又有手把手的指导,受到辖内居民群众的欢迎。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卓有成效
中华街道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科普、环境保护、法制等教育。开辟爱心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律阳光驿站、悄悄话室等,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咨询、心理咨询和青少年受虐维权服务。通过读书活动、征文评选、演讲比赛、家教讲座、参观展览以及社区教育的实践和体验活动等,引导青少年爱国爱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道德素质。有贴近实际,主题新颖,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各具特色的家教活动,寓教于乐的冬、夏令营活动,扶贫济困,爱心助成长,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活动及三位一体,走进学校调研活动等等。先后组织孩子们观看革命电影,参观厦门市工会旧址、博物馆、科技馆等爱国主义基地、科普基地;开展“大手拉小手”夏令营、法制夏令营、科普夏令营。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寓教于乐,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和造就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街道关工委家教学校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三)老年人教育丰富多彩
中华街道重视抓好老年教育工作,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区”为宗旨,开办了中华街道老年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了腰鼓、声乐、交谊舞、柔力球、太极拳、养生保健、时政等多项课程,目前有学员400多名。此外街道老人学校还成立“凤凰艺术团”,由热爱文化艺术的中老年群众组成,街道提供场所、经费支持等,每周三次进行培训排练。“凤凰艺术团”成立后,充分发挥文艺人才,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唱长征组歌著称,成立四年来,义演将近上百场,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残疾人员教育温暖人心
街道十分重视对残疾人的教育帮助,使残疾人平等共享生活,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认真抓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了“携残一日游”“圆心愿,关温暖”“关爱特殊孩子,发展特殊教育”宣传,举办“快乐没有界限,共享平等教育”讲座,组织“体验海底隧道,感受文明脉搏”主题文化活动;同时选送手工艺人的16件作品参加市残联的“心灵手巧,编织美好”全市残疾人艺术作品展,多人获奖。三年来,解决残疾人就业和自谋职业共52人,组织残疾人参加市、区有关部门的技能培训有85人。为了给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适应性训练,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2010年街道投入45万元成立中华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进一步完善托养、康复、文体等服务。目前有学员35名,工作人员5名。学员在援助中心学习串珠、加工、扎花、毛刷加工等手工活动,开展文学学习、游戏表演、下棋等文体活动,成立了中华街道特殊才能艺术队,擅长龟印雕刻、油画、书法、针绣、推拿等才艺,特殊才能艺术队与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的艺术交流与培训,丰富残疾人文化活动。
(五)外来务工人员教育体现公平
中华街道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目前,街道共有外来人口一万多人,街道根据《厦门市外来人口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努力使外来人口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街道经常性地对出租房主及外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为提高外来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他们热爱厦门,建设厦门的热情,街道每年都要对他们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厦门人;法律知识、安全生产、诚信经商等。此外,建立街道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创业和再就业培训咨询。街道还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为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能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解决了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目前,街道有两所公办小学专门招收外来人口子女。
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社区居民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总人数为3.7万人,达到人口的65%以上,其中外来人员培训率达75%,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70%、78%、75%;在职人员培训率达80%。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和课程,赋予了社区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达到其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的作用,提高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
五、创新平台载体,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中华街道拓展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档次,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途径,为构建学习型和谐城区,重点打造品牌项目而努力,不断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突显社区教育亮点
中华街道为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广大干部职工、辖内居民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立足辖内实际,打造学习型党组织,成立“青年学习社”、首创“爱心书吧”,设立“心灵氧吧”“社区志愿者爱心银行”“小蓓蕾俱乐部”“非公企业阅读示范点”等,充分发挥各社区优势,不断拓展社区教育阵地,“一社区一品牌”全面开展。
1.家教学校。霞溪社区在2002年7月20日创办社区家教学校,以家长学校为平台,通过讲座、培训和开展各种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我市第一所由社区居委会主办的家教学校,于2007年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
2.“同一片蓝天”志愿服务队。文安社区关注特殊教育群体,联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团委与辖区内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开展“同一片蓝天”志愿服务项目,关怀关爱特殊学生成长。青年志愿者每周两次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通过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等方式,促进特教学校学生增进与他人交流,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3.“亲子俱乐部”。思南社区充分利用辖内资源,与市妇幼保健院共建创办“亲子俱乐部”,以市妇幼保健院的早教基地为平台,每周五免费为社区居民举办学习班,致力于宣传普及儿童早期教育知识。
4.“四点半课堂”。仁安社区创办的公益晚托班,主要服务对象为因父母工作繁忙放学无人看护的学生,社区充分利用辖内退休老年教师、社区志愿者等资源,组织爱心人士帮忙照顾学生,辅导学生的课业学习等。
5.“百姓课堂”。镇海社区百姓课堂开办有书法课、国画课、养生保健课、太极柔力球等课程,通过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的专家和老师的授课传艺,为居民提供低偿、就近、便利的学习机会。
6.“禁毒帮教课堂”。中山社区依托“禁毒帮教课堂”创新出很多富有成效的帮教形式,如:通过定期座谈、召开社区帮教经验交流会,美沙酮维持治疗座谈会等,关心吸毒在戒人员,了解他们治疗情况,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戒毒人员,实行应保尽保,对于心理认识上存在障碍的进行心理疏导,走访谈心等。
(二)挖掘名街特色,搭建社区教育舞台
中华街道充分发挥中山路历史名街的优势,注重文化传承,培育文化品牌,提高辖内市民的幸福指数。
1.搭建固定舞台。配合中山路的商业改造,打造闽南文化一条街,在中山路设定固定演出场所,有南音、歌仔戏、高甲戏、木偶等剧团定点定时演出,让市民和中外游客每天都能欣赏到闽南戏曲的清湛表演,进一步提高厦门的文化品味。厦门久负盛名的三大百年南音老社之一“锦华阁”就在中华辖内,每周组织市民观看演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2.开展文化活动。充分挖掘中山路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的底蕴,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各类大型、特色活动:如闽台街头艺术节、台湾特色庙会、庆新春戏曲展演、新春民俗文化节、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等活动。节目内容包括闽南语歌曲、歌仔戏、南音、答嘴鼓、闽南乡村舞蹈及趣味闽南话等,让市民及游客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风情与魅力。
3.开设文化讲坛。中山路“闽台特色食品街”设立“老台南剑狮美食文化园暨两岸闽南文化讲坛”,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正宗的台南小吃,感受独特的台南剑狮文化,周末还能听上一场资深文史专家的闽南文化讲座,内容涉及闽南礼俗、童谣、饮食、历史、谚语等。
4.编写特色教材。2012年,中山路位列10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榜首。中华街道特邀厦门历史名家座谈,围绕“中山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管理措施、发挥历史文化名街在教学课程中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挖掘”等话题展开讨论,从“历史风貌、文化名人、发展规律”挖掘历史名街的人文资源和育人内涵,编写了《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市民教材,这套教材将发挥历史文化名街在教学课程中的引导作用,更好地凸显中华街道社区教育的品牌特色,让大家更广泛地了解这条历史文化名街的人文历史和教育内涵,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市民及商家企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对中山路老街区文化古迹、人文风俗,闽台文化的了解。
(三)深化帮扶教育,促进社区教育公平
中华街道把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关注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关爱,为创建和谐中华而努力。在中山路设立“爱心圆愿”满足困难儿童的愿望。几年来,“爱心圆愿”活动已实现了300多个家庭的新年心愿,近900人次受益。积极报送安康计划,获得区下拨安康助学费1.4万元,共资助6名学生。社区爱心妈妈与贫困、单亲孩子结对子,捐助困难儿童5名,为就读高中、大学的8名困难学生申请补助金17500元。开展“书写爱”漂流书劝募活动,将书捐给来厦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开设“爱心辅导班”,满足辖区外来务工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家教需求,成功帮助多名弱势群体家庭儿童提高学习成绩。街道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经常走访离异家庭子女及困难家庭子女,关心外来人员子女,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六、教育成效显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促进街道经济的发展。街道中山路步行街每年举办商圈旅游休闲购物节,吸引百万人流量,商家的营业额较往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结合传统佳节及经贸盛会组织了元宵节“欢乐今宵”、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奉献老街爱心”“相聚98盛会,体验闽台风情”“百年老街传承闽台文化,百家名店欢度国庆佳节”系列节庆活动,进一步拓展了中山路商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功能,有力地促进中山路商业的繁荣。据统计,去年节日期间中山路步行街的单日最高人流量超过28万人次,商圈大型商家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20.9%。
(二)推动市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居民在活动中受益,在教育中提高自身素养,社区文明程度提高。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标兵等。陈垂康、郑克嘉、张淑英夫妇是长期参与社区教育事业,热心为辖内市民服务,分别被评为“厦门市文明市民”“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数字之家”“厦门市文明家庭”等。
(三)营造社区环境的和谐。开展社区教育,提高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创建水平。社区出现了“三多三好”的新气象,即“讲学习的人多,讲文明的人多,讲奉献的人多”和“居民精神面貌好,邻里关系好,社区综合环境好”。通过学习,有的人找到了如意的工作,有的人改变了不良习惯,有的人增长了知识,有的人陶冶了情操,丰富多彩的社区学习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充满温馨,邻里充满亲情。
争创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涉及全局的重要工程,须将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振奋精神、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促进中华街道的和谐发展服务,为实现“全面构建居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加舒适的幸福思明”的战略构想贡献力量。
上一篇:东胜街道书房文化培育现实需求和路径选择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