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建设
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4-16 作者:宋亦芳

收藏

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 基于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视角

【摘  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以及通过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项重要成果文件,构画了学习型城市的蓝图,也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定位,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社区教育发展新的思考。城市社区教育的取向,反映出教育地位更加凸现、教育理念加快转变、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教育路径,需要建立灵活的社区学习方式、提供完善的信息技术服务、创设多元的社区学习文化;城市社区教育基础,需要进一步调整政府定位、进一步加强多方协同、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

【关键词】 城市社区教育;发展;新坐标;学习型城市

【作者简介】 宋亦芳,男,教授,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上海200336)

【基金项目】 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专项课题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1318)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宋亦芳。

【正文】

  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项重要成果文件,构画了学习型城市的蓝图,形成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行动方略。大会描绘的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框架可以概括为,第一,学习型城市的三项效益:提升个体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城市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学习型城市的六大支柱:全面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活跃社区的学习氛围,提升职业培训和工作场所学习的效率,扩大现代学习技术的应用,改善并优化学习质量,创造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第三,学习型城市的三个基础:愿景及坚定的政治意愿和承诺,管理和各界参与,发掘利用各类资源及潜力。

  城市社区教育发展一直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大会提出的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定位,从而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社区教育发展新的思考。具体来说,学习型城市的三项效益,也是社区教育追求的效益所在;学习型城市的六大支柱之一的社区学习与社区教育直接相关,其它五个支柱与社区教育也密不可分、相辅相承;学习型城市的三个基础,更是社区教育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城市社区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寻求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一、城市社区教育取向的重新审视

  (一)教育地位更加凸现

  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地位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致词时指出,“作为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2%,却聚居了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3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在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已上升到30.48%,至此以后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1] 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重达到51.27%,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2] 可以说,城市化加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在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社区教育也不例外。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社区教育具有高速成长性,这与城市在经济社会的中心位置是相匹配的;同时,城市社区教育具有引领性,将引导我国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带动农村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城市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将有效揭示社区教育发展规律,升华社区教育理念,促进我国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城市功能比较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更加强调其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加快,城市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人员流动频繁,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城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既共生又冲突,社会和谐面临严峻挑战;城市公共安全凸显,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等问题困扰人们生活;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就业机会不足,大学生就业困难,经济转型造成下岗及转岗人员增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等等。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社会的急剧变化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3] 大会通过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也指出,通过家庭和社区学习,“能够建立社会资本、提高生活质量”。在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如何通过社区教育彰显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城市社区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于社区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大会明确了社区教育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六大支柱之一,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中的表述为“新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也就是说,一个学习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将学习延伸至家庭和社区,正如大会形成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指出的,学习型社会较为突出的发展,是提出了 “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以及“学习型地区”等延伸概念,显然“学习型社区”处于最基础的位置;同时,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必定是全民的、开放的、自愿的、灵活的、丰富的、随时随地的,用既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原理,又反映本土实践智慧的话来讲,就是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4]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城市企业员工、下岗待业人员、退休人员、各种组织成员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纳入社区管理范围,社区内集中了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社区成为社会的缩影,社区需要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教育服务,需要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区的功能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社区教育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5]

  (二)教育理念加快转变

  大会在涉及城市社区教育的提法上,以强调社区学习为主,诸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中表述的“建立和利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空间”、“鼓励公民和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等等,也就是说未来社区教育的立足点从教育转向了学习,这是理念上的一种根本转变。“伴随着终身教育趋向终身学习、成人教育趋向成人学习,社区教育亦开始趋向社区学习。这些新的提法不只是‘创造’了一些新的教育词汇或教育形态,而更是试图“营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态度。”[6]

  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同国家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也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如北欧诸国,把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体现“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的宗旨,以青年与成人为教育对象,实施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日本将社区教育界定为社会教育,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就明确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美国则将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社区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7]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教育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一种是视社区教育为教育范畴,如“教育网络”、“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等;一种是视社区教育为组织管理范畴,如“组织形式”、“协调组织”等等;还有视社区教育为社区发展范畴,等等。[8]

  各国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发展,反映教育与社会、与人之间的多维的相互关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站在学习型城市的角度,强调“社区学习”,调整了社区教育的立足点,拓展了社区教育的视野。基于社区学习的社区教育意蕴在于,一是强调社区教育是为社区学习提供的一种支持、一种服务,包括学习场所、学习资源、学习保障等;二是强调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是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三是强调社区教育的公平性,社区教育面向各类人群,《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特别提出要“特别关注有需要的家庭、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和第三岁学习者”;四是强调社区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更加灵活与包容的学习氛围,学习场所不限于学校和教室,如家庭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场所,学习资源不限于书本或教材,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空间和资源是完全开放的。

  因此,社区学习是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取向,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根本要求。我们可以把社区教育和社区学习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社区教育是社区学习的支撑,社区学习是社区教育的归宿,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本质上应该是统一的。

  (三)教育价值不断提升

  大会形成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学习型城市的三项效益,第一效益是“提升个体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强调学习型城市的精神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尤其强调为那些在精神、肢体、经济等各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改变其处境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效益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城市文化”,强调学习型城市的依托是以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前提的。显然,这些都是学习型城市最基本的价值体现。第三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颇有深远意义的思考。应当承认,关注环境与生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立足长远的问题,仅靠当下还处在初期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也许很难立刻见效,但从发展前景尤其是其深层意义而言,随着其自身的不断深化,必将会带来难以预见的成效。正如叶忠海教授指出的,学习型城市是以学习求科学发展的城市。[9]

  大会提出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城市社区教育价值观念的又一次提升。那么,社区教育将面对城市哪些可持续发展问题呢?一般来说,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多角度综合思考,这也是全面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末颁布的《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 of the UNESCO Global Learning City index)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含七个三级指标,即市民意识、绿色空间、空气污染、能源消耗、公共交通、垃圾管理、环境影响。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可持续发展主要聚焦在城市居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与生态方面,这些是可持续发展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

  社区教育如何才能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呢?第一,进一步健全社区教育功能。发展社区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因此,社区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作用,稳固其教育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凝聚功能等各项功能,促进市民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第二,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内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内容不能说不丰富,关键是看能不能聚焦城市精神。2010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精神曾经充满上海的社区教育课堂,有效地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价值观,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道德素养,也使上海的生态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第三,积极发展社区生态教育。生态教育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社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目前我国社区生态教育尚未健全,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待提高,社区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社区教育,需要有整体性的、前瞻性的思维。

二、城市社区教育路径的重新思考

  (一)建立灵活的社区学习方式

  在探讨学习方式问题时,大会认为,社区学习的方式是多元和灵活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指出,“终身学习并不仅局限于教育或商业范畴,它融入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小到当地社区和家庭层级。事实上,家庭,作为社区建立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场所。”中国教科院的赖立副研究员也认为,社区学习的本质是终身学习,社区学习的模式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对学习者是无障碍的。社区学习的场所不限于封闭的学校、教室和课堂,也可发生在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等,整个社会都可以成为教育和学习的空间。[10]

  目前我国的社区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有组织的学校式教育为主,不管是初期面向青少年的学校社区教育,还是后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都带有很浓的学校教育色彩。尤其是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健全了以区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学校(成人学校)为骨干、居委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同时,以社区为基础的社区活动,也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如果说我国社区学习的方式有所拓展的话,近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如团队学习、睦邻点学习等等,但总体规模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社区教育尚处在初期,受传统思维影响较大,人们对社区教育理解比较局限,如丹麦的“民众中学”、日本的“公民馆”等,对我国社区教育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二是我国社区教育主要还是以教育部门管理为主,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相对有限,大教育的体制尚未形成。三是从城市居住特征来看,过去那种弄堂式的住宅现在多半成为独门独户的公房或商品房,阻碍了人际交往,以前那种“向阳院”式学习难以重现。总体上来看,目前常规的社区学习方式,不仅学习人群有限,人性化、个性化、便捷性均显不足,

  因此,建立灵活的社区学习方式,是我国社区教育的一次变革。从理念上需要建立大教育观,要走出教育办社区教育,走出教育推动社区学习。从举措上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力度,开放更多的学习场所,建立社区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最为重要的是,在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使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一是开展团队式学习,充分发挥各种团队的作用,如文艺团队、学习沙龙、读书会等;二是倡导互助式学习,如居民睦邻学习点、居民学习小组等;三是加强家庭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使家庭成为社区学习的主阵地;四是拓展非正式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五是开展公共场馆学习,通过享用各类场馆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六是实现虚拟学习,运用网络技术、云技术等手段,拓展学习空间,等等。在新的学习理念引领下,社区学习方式将充满遐想的空间。

  (二)提供完善的信息技术服务

  《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出要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并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特别是互联网,为学习和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现代城市必须有能力让所有公民和居民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巨大潜力用于学习和自我提升。应用现代学习技术是社区学习一种重要的方式,引领未来社区学习的方向。从我国城市现状来看,社区学习依然受到场地和设施的局限,参加实体化学习的人数极其有限,社区学习资源严重不足或形式单调,难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说,在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新兴的虚拟学习社区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它能够将真实世界经验与学校学习有效地联接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沟通、交流,以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11]

  近年来,我国在为社区教育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方面有所起步。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2006年,教育部设立数字化学习港项目,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环境。[12] 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了终身学习网、资源中心等,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社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区教育总体上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然而,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区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的目标。如今,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把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支柱之一。

  城市的地位决定了其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的引领作用。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推广现代学习技术不单是一个技术更新问题,应该是一个城市发展问题。在当今社会,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没有信息化,就不会有城市现代化。因此,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应该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先进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服务体系,健全信息技术网络,建设并整合各类开放性的数字化学习课程,开发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尤其要发挥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在资源配置、自助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要积极拓展学习方式,尤其要发挥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便捷优势,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美好愿景。

  (三)创设多元的社区学习文化

  大会把培育终身学习文化,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支柱之一,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文化的重要地位,也说明终身学习文化已受到广泛关注。《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指出,“如今大部分人涉足各种学习环境。当学习的结果得到城市的认可、奖励和庆祝时,就会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地位,并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同时,提出了培育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的方式,包括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信息服务、组织和支持公共事件、实施学习指导和奖励等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朱新均曾经指出,终身学习文化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文化是学习型社会之“灵魂”。[13]

  我国在推进学习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终身学习文化的培育,努力让文化惠及更多民众,将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融入城市文化的主流。在宣传和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方面,我国城市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和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对终身学习的知晓度和参与率。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成功举办了9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营造了终身学习氛围。许多城市不断创新终身学习制度文化,探索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上海、太原等城市还开展了终身教育立法工作。在倡导全民读书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1997年由9个部委联合提出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并在每年12月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全国400多个城市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读书品牌。在加强社会文化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类文化活动普遍开展,提高了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

  社区学习文化是在社区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终身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支撑。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社区学习文化的品质,并从两个方面思考。第一,提升社区学习文化。文化是软实力,社区学习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是人们对学习价值的认知;社区学习文化的表层是物质层面,就在社区对学习氛围的营造;社区学习文化的中间层面是制度层面,就是社区学习的制度与机制的完善。关键是,提升社区学习文化的落脚点在社区,要充分运用社区特有的人文环境,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市民的学习观念;要坚持贴近社区市民,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市民对学习的认同度;要加强学习激励、评价,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第二,社区学习提升文化。社区中存在形态各异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社区的各自特征和价值。社区多元文化的繁荣,既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传播,更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教育在文化繁荣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使各种社区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实现文化的多元价值。

三、城市社区教育基础的重新把握

  (一)进一步调整政府定位

  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势推进态势,这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学习意识等现状有很大关系。应该说,在社区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政府的这种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有力推进和介入,我国社区教育就不会有今天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城市,社区教育相对比较领先和成熟,强势政府的作用必然会使社区教育自身规律弱化,不利于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个成熟的城市社区教育,必然是以市民学习需求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的,正如高志敏教授在论述“政府需求取向与百姓需求取向”问题时指出的,关注源于生活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型社区建设“本源性表达”和“本质性诉求。”[14]

  那么,政府在城市社区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呢?《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指出,政府和管理者要“制定和实施专用策略”,要“监管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进程”。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一是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就是指政府如何为社区教育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面对我国社区教育制度和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的现状,政府可以大有可为,着力制度建设,使社区教育在体制支撑、经费保障、社会监督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二是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就是政府如何为社区教育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不再对社区教育提出过多的指令性要求,而是顺应市民学习需求做好服务,包括场地、设施、人员、技术等服务。三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就是政府如何调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机构、组织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各方面都能积极服务社区教育。

  强调政府具有支持、服务、协调作用,就是要改变政府强势介入社区教育管理、过多干预社区教育进程的状况,从根本上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对学习的内在需求,遵循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使学习成为市民生活所需;同时,调整政府定位也强调政府不应包揽社区教育的所有事务,而是如何依靠社会各方的力量服务社区教育,让社区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教育。因此,调整政府定位并非弱化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而是给政府分配更加合理的空间,从而体现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更高价值。

  (二)进一步加强多方协同

  《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指出,在我们的城市,所有活动部门,包括公共管理、学校、大学、工商、卫生、通信媒体和公民社会组织,都是教育实体,因此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利益相关者。据现状分析,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门内部的分工壁垒始终难以突破,各类教育还没有实现融通;同时,教育和文化、科技、经济、人力资源与社区管理等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还没有打破,政府力量还没有实现协同;还有,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因此,我国社区教育基本上还处于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主管“单打独斗”的状况,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有待实现突破。“而教育部门的功能限制和社区教育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教育部门在诸多方面统筹和管理社区教育有些力不从心,而相关部门的缺位或不配合,将会使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乏力。”[15]

  实现社区教育多方协同的关键,是建立“大教育”的网络体系。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是一个开放性的、多样化的、综合性的大系统,从时间上看是面向人的一生的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各级各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多样化教育。因此,社区教育超脱了教育本身的范畴,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密切相关并与之协同发展;社区教育资源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学校、图书馆、文化场馆、民间组织和团体等;社区教育实施可以由教育部门完成,也可以由教育、文化、企业、民间组织等共同实施;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制度的执行更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才能完成。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各方教育力量相对集中,有较好的条件实现这种协同,“大教育”的网络体系是学习型城市包容性的最好体现。

  (三)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

  关于提高资源调配和利用问题,《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认为,要“鼓励政府、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个人加大终身学习的金融投资”,“有效利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学习资源”,“想出创新方式利用人力资源”。也就是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费投入、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社区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面向整个社会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来满足社区内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16] 从社区教育发展的初期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经费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主要是以教育部门为主,所以人们常常感到社区教育经费不足、学习资源缺乏、人力资源单薄等等,其结果必然使社区教育后续乏力。

  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是建立“大教育”的运行机制。城市的特点决定的城市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济的领先地位决定了城市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不仅教育经费充分,企业资金、民间资本更为充足,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资本开始流向教育与文化领域;城市是各类教育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民办教育比较发达,教育资源丰富;城市的文化、科技、卫生等设施比较完善,易于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城市各类人力资源比较集中且层次较高,教育、文化、科技等人才遍布社区,是实现社区教育的潜在人力资源。“大教育”的运行机制,是要充分调动这些资源来为社区教育服务。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指的是如何将城市各类资源转化为社区教育的资源,从而把城市的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这正是城市社区教育的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7)[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05.

  [2]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中国市长协会,联合国人居署. 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2/2013)[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

  [3] 李芹.中国城市社区教育的机遇、特征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20-22.

  [4] 高志敏,贾凡,蒋亦璐.帕提农神庙·学习型城市———UNESCO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6-13.

  [5] 张丽萍.浅谈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0-11.

  [6] 张永,马丽华,高志敏.新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就、挑战与路向——基于UNESCO学习型城市六大支柱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5):30-37.

  [7] 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4.

  [8] 叶忠海,朱涛. 社区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31.

  [9] 叶忠海.构建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探讨[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3):2-5,19.

  [10] 赖立.服务需求探索社区学习的多元模式 [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6-28.

  [11] 王源,崔亮,冯锐.虚拟学习社区培育与发展研究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74-79.

  [12] 严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J].中国远程教育,2008(4):24-29.

  [13] 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14] 高志敏.浅议学习型社区建设需要认识与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51-54.

  [15] 宋亦芳,汪国新,金德琅.热点·焦点:社区教育发展三人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9,10.

  [16] 汤海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初探[J].职教论坛,2009(13):32-35.

上一篇: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
下一篇:资源共享 多元覆盖 社会参与 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