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文化思维与国际化社区教育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5-08 作者: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学院 顾侠强

收藏

── 文化思维决定教育思维、决定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基本走向

  当今,国际化社区中的社区教育颇为时尚,确实也引起社区教育高层的关注!也吸引不少相关社区教育人士的眼球。在当今国际化社区教育探索与创新的一片呐喊声中,各种所谓的国际化社区教育实践探索、实验项目、课题研究等等,蜂拥而至,甚为时尚!

  固然上述实践探索、实验项目、课题研究等等必不可少,但眼下还有一个必须明确与理解的课题是: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的文化思维,这是我们在发展国际化社区教育中首先必须正视与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是纲,国家化社区教育实践探索、实验项目、课题研究等等仅仅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唯有正确领会与科学把控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把握与调控国际化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向。

  文化思维是当下国际化社区教育中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与科学把控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的文化思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正确理解与科学把控。

一、正确理解“国际视野”

  首先,我们必须学会准确地解读与把握当今我国整个文化教育领域内所谓的“国际视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领会把控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的“国际视野”。

  所谓视野,就是一种观察位置与角度。所谓国际视野,决非西方主流文化或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代名词,决非用目前西方主流文化的观念来考量、评判当今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观念!

  所谓国际视野,应该是从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来考量当今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文化观念的多重性、文化特质的多元化。

  真正的国际视野应该是从文化的多元化、多极化、多层性、文化的共存共荣的角度来考量文化形态。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来说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称之为国际视野。

  其中“各美其美”是个体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美人之美”则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胆识与气度;“美美与共”则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唯此,方能达到“天下大同”之最高境界。

  真正的国际视野应该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多元性、包容性等多个角度来考量文化思维以及文化创新等等。

  国际视野决非国际标准!文化艺术不同于科学技术,不能狭隘地用某种所谓的“国际标准”的尺度来衡量。恰恰相反“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名言!越是具有民族特色、越是具有独创性的文化观念就越是能进入国际视野、就越是具有文化思维的定力与张力,就越具有文化思维的生命力!

  真正的国际视野应该是与海纳百川的文化思维之内涵一脉相承的!两者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海派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这与国际视野文化思维的实质是一脉相通的!

  我们应该凭借“海派文化”之独特的精神底气,更好地运用国际视野的目光来审视当今的文化教育思维,这才是我们今天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真正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国际视野应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一是包容性、二是独创性、三是主体性。

  所谓包容性,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允许不同的文化教育形态、文化教育符号、文化教育理念长期共存共荣!即所谓各种的文化与教育的个体之间相对平衡与和谐,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理想境界!

  所谓独创性,即每一个文化与教育的个体,都应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符号与理念!即所谓个体各自的求异!

  最能代表中华民族进入国际视野的,并不是西方传来的什么芭蕾舞、交响乐、油画、话剧等等,而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唐诗与宋词、书法与国画以及昆曲!耐人寻味的是国外评选我国春晚二十年最佳节目不是最时尚的音乐、误导、小品等,而是土的掉渣的民歌——“篱笆、墙、女人与狗”!对此,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无法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所谓主体性,即每一个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自己国家的主流文化,应该确立在国际视野背景下多种文化共存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丧失了主体地位的民族文化,“由主为奴”,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没落与沦丧,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与衰亡。

  从宏观角度来论及,倘若我们中国人把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过的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还要热闹;大街上的外文招牌比中文还要多,试问,那还能叫中华民族,那还能叫中国吗?

  从微观角度来论及,倘若我们在国际化社区中,为了迎合西方居民的口味,而一味地“西化”,试问,那还能叫国际化社区,难道这是国际化社区中的国际居民真正所企求的社区教育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符号的是个可悲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是个行将没落的民族。

  大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国际化社区,都应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特质,并且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这才是真正的国际视野下的文化思维。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西方化混同于国际视野,决不能用单一的西方化的文化思维来指导我国的国际社区教育。

二、正确理解“文化思维”

  “文化思维”——应该是用某种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来指导、把控思维的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文化思维”应具有三层含义,一是独特的形态、二是成熟的理念、三是一定的功能。

  所谓独特的形态,即具有文化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形体、声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与表现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来讲:那就是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所谓成熟的理念,即透过文化形态的物质外壳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其所衍生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爱情观等等。

  所谓功能,即是该“文化思维”独特的社会定位与社会价值。

  总之,无论形态上、理念上或者功能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唯此才能称得上文化思维!

  从宏观意义上说,任何文化思维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是不断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或者认识到,每一种文化思维都有自己一定的系统定位与战略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文化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往往影响或决定其所关联的各种文化形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价值取向,其中当然包括教育以及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价值取向。

  如果说社区教育是古希腊神话中战无不胜的“安泰”的话,那么文化思维就是他的大地母亲,没有大地母亲支撑,安泰是很容易被敌人打败的。

  没有文化思维、没有文化思维所衍生出来相关的正确思想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一定社会价值,当今社区教育就不会得到正确地引导与准确地把控。离开了正确文化思维的社区教育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今天的社区教育,包括国际化社区教育都必须建立在正确文化思维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当今社区教育,包括国际化社区教育必不可或缺的前提与思想理论基础。

三、文化思维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我们呼唤着文化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化思维,就没有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为此,我们应当在正确的思想、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文化思维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从而给教育乃至社区教育,指出正确的思路与方向!

  1.杂糅磨合。即将不同特质的文化形态经过一番筛选、糅合、改造使之融为一体,产生变异,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基因!这样就可以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京剧!京剧就是由昆曲、徽剧、汉调、秦腔、梆子戏等长期杂糅、磨合而成的国粹!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算起,经过近80年的打磨,到了1870年前后,京剧步入了成熟时期!无论是角色行当、剧团组建,还是演出风格、艺术特点等等,已基本定型!这就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京剧就此诞生!

  在社区教育实践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此原理,本着兼容并蓄之精神,按照综合——归纳——提炼——升华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开创出具有自己社区特质的社区教育的试验项目,继而提炼成特色项目,最后升华为品牌项目。

  虽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国际化社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色项目,更不用说品牌项目了,但上述宏观文化形态的发展,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启示——按照上述思路与方向走下去无疑是正确无误的。

  2.借题发挥。所谓借题发挥,是指原本不是一门艺术,某些人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借题发挥,将某种世俗活动打磨成一种艺术形态,这正应验了这样一句俗话,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宣卷”。宣卷原本是指佛家在向信徒讲佛经,自南朝开始,历经唐、五代、宋、元,经过近千年的打磨,到了明朝中叶,正式演变成为一门具有浓重江南乡土气息的民间说唱艺术——宣卷!宣卷连同评弹、苏剧被人们称之为苏州的艺术三宝!

  文化形态的创造与诞生是如此,国际化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对此,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呢?例如:沙龙原本是法国上流社会人物会聚的场所,现在降低了身份,成了当今社区居民开展某种社区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3.返璞归真。所谓返璞归真,就是将几乎濒临失传的文化艺术形态加以挖掘、整理、提高,使之成为一门文化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创新!傩戏是由人类祭祀活动演变而来。被人们称之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流传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后尚有傩戏在湘西、湘西南、黔东南、川西南等地苟延残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消亡。80年代在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这个2500年的戏剧终于复活了。

  例如,最近北京、上海等地国际社区音乐爱好者将中国濒临失传的昆曲、皮影戏等向社区中的国际友人推荐;西方社区音乐家也将非洲的Ndawo音乐(那达瓦——一种古老的祭祀音乐)挖掘、抢救出来,引入中国,如此,也是国际化社区教育中另类创新!

  4.有机结合。所谓有机结合,是指综合运用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如电、光、声、视频等与各种艺术形态表演的有机结合。在这样一种手段与方法的主导下产生了电影、新颖音乐剧等艺术形态,这也是一种创新。是艺术表演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日本出现一种新颖的音乐剧,它既有个人歌唱、也有多人为之伴舞,还配有交响乐队为之伴奏,同时舞台上还出现大块的色彩变幻,以及与此相协调彩色视频的背景画面!整个音乐表演在述说着一个故事……

  此外,澳大利亚交互合作研究中心(ACID)与昆士兰理工大学合作推出的“虚拟网络即兴演奏项目”就是一种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表演的有机结合。对此,我们在国际化社区教育中同样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多种艺术形态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

  例如:昆山每年一度的国际啤酒节,从一开始纯粹的商业推介活动,到后来由于加入多种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类似于上海“大世界”式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舞台,成为文化、教育与商业有机融合的一种典型模式。活动时间也从原来的三天延长为七天。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国际社区教育的一个新项目、一种新模式,略有不同的是,这里社区的范围扩至整个昆山市区。

四、正确理解文化思维在国际化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思维是纲,国际化社区教育是目,纲举才能目张。文化思维与社区教育是根与枝的关系,源与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文化思维,国际化社区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目。总之,没有正确的文化思维,就没有国际化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当下,也有那么一些所谓的“国际视野”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创新,盲目地将国外某些文化元素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到中国来,再贴上一点所谓的现代时尚标签,也算是国际化社区教育的创新了!

  国际化社区教育创新绝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单纯形式上的别出心裁,而是从形态、特质、功能上的一种升华,惟此,才能称之为国际化社区教育的“创新”。

  总之,文化思维决定了国际化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所以,我们在研讨国际化社区教育问题时,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理解“文化思维”,正确地把控与充分发挥文化思维的功能与作用等至关重要的问题!

  最后,笔者想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走不远的。”

上一篇: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教育 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下一篇:试论社区教育与文化大市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