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建议

来源:杭州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4-10-21 作者:朱钟毅 鲁 奋 王炳华 夏中雨 范国宏 来莉箐

收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的战略目标,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要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社区教育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社区教育经过 2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措施逐步到位,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随着下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仍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若干瓶颈。为更好地推动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2010年4月至5月期间,区人大对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区人大视察调研分两组展开,并邀请区域的省、市人大代表一起参与。视察调研期间,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汇报和上级有关领导的评价,召开了社区学院、相关部门及街道有关负责人座谈会,实地察看了辖区内的有关实践基地,暗访了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代表,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下城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发展状况。

  一、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开展了以街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试点,这一阶段社区教育以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主。

  二是积极探索阶段。2000年全面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11月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教育对象、内容、活动载体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2003年完成1765工程(1所区社区学院,7所街镇社区分院,65所社区市民学校)。

  三是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首届长三角社区教育论坛在下城区举行,之后,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城区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实施意见》和《下城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与分工》等文件,建立督导评估制度、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制、后备干部进社区挂职锻炼制度、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制度等制度。2008年,下城区被评为国家第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区,成为下城区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新里程碑。

  二、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的来看,近年来下城区社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教育部等主管部委的肯定,也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为下城区构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和谐城区”和争创“生活品质之城”示范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统筹协调,建立管理体系。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统筹、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城区专门出台了《下城区社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下城区社区教育督导室工作实施意见》等带有指导性意见的工作方案,区社区教育组织领导和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从“1765”工程发展到“1971”工程,71个社区全部都建立了市民学校,成立了专为流动人口服务的明珠分院,33个共建单位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完善场地建设。下城区通过整合资源和调整布局, 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区社区学院、各街道分院、社区市民学校在场地和设施设备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区青年少年活动中心与社区学院的机构整合,使社区教育的场地利用率得到了更充分的提高;为盘活社会教育资源,2001年率先试行学校场地向市民开放,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互动更加密切;各类社区教育基地已建立100余个,社区教育的硬件环境不断优化,有力保障了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载体,拓展教育领域。社区成员构成的多元复杂性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为了满足社区内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 各街道和各有关部门围绕社区教育工作重点,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全覆盖的终身教育主体框架。一方面,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在机关、企业、校园、社区、家庭五个层面开展文化、职业技能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活动,加强市民大课堂等内容丰富课程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拓展学前教育,将0-3岁婴幼儿教育进社区;拓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专门成立了青少年空间、科技劳技中心;拓展老年教育,下城区社区学院老年学堂非常红火;加强流动人口教育,成立社区学院明珠分院,为外来务工人员适应性培训提高教育服务。2009年总计培训37.2万人次,居民年全员培训率达66.8%。使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品牌引领,提升教育品质。近年来,下城区社区教育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许多精品亮点。区域层面,全国首创“一室两中心”督导评估体系;率先推出“民办教育诚信推荐学校”,设立诚信基金;打造互动学习平台享学网;举办“教育公园”、“教育超市”等。街道层面抓好“一街一品”特色项目,如长庆街道的社区终身教育集团,潮鸣街道的民工子女假期免费托管班,石桥街道的失土农民再教育工程等。长庆街道的青少年空间和天水街道社教场馆七色花、石桥街道社区教育文化灵通卡还分别被立为省、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

  三、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

  下城区社区教育情况总体较好,但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如何保持优势,继续发挥示范区的领跑作用,在目标实现和行为跟进上还存在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社区教育认识的高度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从调查情况看,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一是下城区社区教育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杭州市已经出台社区教育五年实施规划,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的示范区,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对应的区域性的社区教育发展规划。二是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已经近三年没有召开工作例会,33家成员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无法及时沟通、协调和处理。三是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还没有实现全民覆盖,居民自觉学习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辖区单位、街道和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在视察调研中发现,部分社区分院、市民学校工作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有的市民学校通过发放纪念品等方法招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没有真正发挥社区教育的吸引力。

  (二)社区教育资源有待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调配和整合是下城区社区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教育的场地整合不够。下城区社区教育虽然资源丰富,但很多部门、成员单位、社区分院、市民学校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甚至闲置,而由于信息不通,很多单位想更多的开展活动又苦于没有场地,社区教育的场地资源没有通过有效的统筹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二是社区教育人才资源整合不够。目前下城区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互间交流、协作的机制,很多部门、学校、企业的优秀教师、专业人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社区教育培训内容整合不够。社区教育内容、形式单一,各部门各自为阵的开展各类培训、教育,社区教育委员会每年对全区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统筹安排还不够,如何根据各类人群的真正需要出发,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四是社区教育科研有待深化。社区教育的实践需要社区教育理论的引领,但目前下城区社区教育作为全国示范,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社区教育实践的开展。理论研究无论在成果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显得欠缺,多数还局限于经验的总结上。2004—2008年全国公开发表的有关社区教育文章共有4089篇,其中作者所属单位为下城区的只有39篇。

  (三)社区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一是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有待加大。自2001年以来,我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一直按人均1元标准划拨,随着社区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已经不能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杭州市未评上示范区的兄弟城区有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为人均1.5元,并把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教育经费纳入预算,单独追加经费;有的通过发放教育消费券的形式从人均2元逐年增加,现已达到人均4元以上。二是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区社教中心没有明确定编和定员,人员编制、关系比较混乱,不够明晰。与社教办联系最密切的街道社教干部也身兼数职,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区教育工作。三是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社区教育学院与各街道、社区与学校间的联系、沟通比较好,但与各成员单位联系不够,存在各单位各自为阵的现象,没有形成社区教育的资源共享平台和长效的管理机制。

  (四)对民办培训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方法有待探索。民办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积极引导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民办教育机构对社会的贡献率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当前,民办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不够规范。而且民办培训学校由区教育局审批,民办教育咨询机构又由工商局审批。因此,区教育局在处理由工商审批的民办教育咨询机构投诉时,执法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还不够到位。

  四、下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未来期望

  加强和深化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下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下城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为进一步巩固我区社区教育的工作成果,积极争创高水平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规划力度,实现社区教育多元覆盖。一是区政府要结合《纲要》和《杭州市社区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区“十二五”规划编制,明确我区社区教育长远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立足示范区的高度,尽早制定符合下城实际的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院、分院、市民学校、各部门每年都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实施计划,打响各自不同的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不仅要提前完成《纲要》目标,而且要继续争取在全国发挥示范、领跑的作用。二是区政府要发挥好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每年要定期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例会1-2次,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三是区社教办要加大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社教中心要对各类宣传信息和培训内容进行归口管理,紧密结合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形成特色,营造大教育的氛围。要组织各有关单位加强需求调查,在注重老年人和青少年教育的同时,更多开设涉及创业、就业、提高生活品质的课程项目,提高居民的参与率,解决好社区教育供与求的矛盾。    

  (二)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率,实现社区教育全域共享。一是区社教办要加强对场地资源的整合。对区域内场地资源进行深入调查摸底,了解现状,对一些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的场所进行优化统筹,加大与社会团体、辖区单位、学校的合作,根据不同的教育需求合理安排场地,提高利用率。二是要建立区社区教育人才资源库。区社教办要整合各类人才资源,把各成员单位、辖区企业、学校的专业人员、退休专业教师吸收到人才资源库,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形成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三是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挖掘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开发、整合、合作的形式,加强与各部门、高校、企业的合作,开展各类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搭建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学习“立交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要推进职业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职位晋升等制度的衔接,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四是要不断探索社区教育工作新思路。区社教中心要加快信息化步伐,拓宽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享学网”等网络建设;社区学院、街道分院、市民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要有不同层面的侧重,有分有合,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要加强需求调查,在注重老年人和青少年教育的同时,更多开设涉及创业、就业、提高生活品质的课程项目;要深化对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下城特色的、操作性强的社区教育理论体系,并将研究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推广和提升,继续指导、引领下城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高位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实现社区教育持续发展。一是区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根据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的情况,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人均拨付标准,对街道、部门的社区教育经费也要纳入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区政府要通过调研重新核准社教中心人员编制,理顺内部人事关系。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计生、卫生、助老、就业等其他公共服务都招聘了专职的社工,唯独社区教育没有定岗定职的基层社区工作者,根据《杭州市社区教育五年规划》要求,建议区政府根据本区实际,逐步解决街道、社区配备专职社教干部问题,或者采取街道出资聘任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形式,解决基层社区教育有人办事的问题。同时,要切实发挥好下城区学校“社区教育联络人”的作用,加强基层社区教育工作力量,并形成学校与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三是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要从大教育观出发,配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制度,要突破传统的鉴定式、总结性的社区教育评价制度,探索形成一种发展性的社区教育评价制度。对社区教育设置的课程进行科学评估,以促进社区学院的发展从实用性逐步走上学术化,按需设立课程走向规范化,大教学评估走上科学化,通过部分的学分互认,扩大社区学院的影响力,提高社区学院的社会地位,使大众性教育逐步形成与正规教育互补的格局。要建立推行社区终身学习认证制度,为居民广泛提供自主学习多元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激励社区居民“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精神与行动。四是要建立社区教育长效管理机制。区社教办要加强与各部门、街道、社区之间沟通协调,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各成员单位年初要上报各自的学习培训计划,由区社教办统筹协调安排。要建立社区教育的评估体系,年终对基层进行考核奖励,调动基层开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形成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长效管理机制。

  (四)进一步激发民办培训机构的内驱力,实现民办教育自律规范。一是明确职责。区政府要明确区教育局、区工商局在审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的职责,按照谁审批、谁主管的原则,理顺区教育局和区工商局管理职能,区教育局要积极与区工商局沟通,加大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采取联合执法等方法加大对违规情况处理和监管的力度。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社教办对民办结构的态度要热情,服务要主动,要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业自律和自强,不定期的对其进行评估考核、公示,探索出一条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三是要完善激励政策。定期表彰优秀民办教育机构,并加大对优秀民办教育机构的宣传、合作、扶持的力度,激发民办教育机构的内驱力,调动民办培训机构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五)进一步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积极建议出台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杭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而且许多做法和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建议区政府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呼吁,尽快出台杭州市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社区教育工作,使社区教育如同义务教育、民办教育一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上一篇:追求健康品质居家生活,扬起终身学习不老风帆
下一篇:[张家口] 市教育局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