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建设
加强社区学院能力建设

来源:上海市长宁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12-09-06 作者:宋亦芳

收藏
 
加强社区学院能力建设 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
长宁区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教授
宋亦芳
 
社区学院是由区县政府主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是指导推进区域内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区域内市民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学习需求、新型的终身教育机构[①];主要功能表现为开展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在推进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指导能力,是指社区学院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方面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总和,是直接影响指导工作效率、保证指导工作顺利完成的内在因素,也是社区学院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团队在知识、技能、引导、服务以及权职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创新管理模式,夯实发展基础
(一)确立多元化功能定位
长宁区社区学院自成立起就不断适应本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满足地区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优化区内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效益的需要,同时也为构建区域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区不断努力。在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长宁区社区学院不断调整,确立了“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技能提高的培训基地、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现代教育服务的拓展平台”的功能定位。长宁区社区学院的这一功能定位,是学院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挥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保证。
(二)配合“一头两线”式管理
长宁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在体制上采取“一头两线”工作模式。一头以长宁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领导中心,由区委书记挂帅,负责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
二线:以长宁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为政府推动条线,由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和区科委等联合组建,区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区学习办的工作机构,具有管理、指导、协调等职能;以长宁区社区学院为业务指导条线,形成三级网络,充分发挥其指导、服务作用。
该模式的特点是操作层面实体化运作,管理层面精简高效,在人员上和运作机制上便于统筹协调。社区学院在业务指导上积极发挥作用,配合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运作。
(三)加强专业化指导服务
长宁区社区学院明确一名副院长专职负责统筹社区教育工作;设立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为社区教育专职部门,编制为8人,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相关工作。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社区学院将“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指导思想,以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加强“数字化学习推进、督导评估、科研指导、课程建设、队伍管理” 社区教育五大指导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动区域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二、加强能力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长宁区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教育整体上的推进和深化,对社区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诸多深层、内涵以及核心问题的探索,需要社区学院强化社区教育指导能力形成有力支撑。因为,长宁区社区学院通过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教育队伍素养,形成更扎实广泛的工作基础;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和难点,在长宁区社区学校、课程、队伍发展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不断促进社区教育深化发展。
(一)提升支持服务能力,实现市民学习数字化发展
数字化学习一直是我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2009年我区被评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在此基础上,学院充分发挥信息中心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业务优势,为“学在数字长宁”体系新发展贡献力量。
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随着市民数字化学习需求的日益复杂,学院信息中心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密切合作,在不依赖专业公司的情况下,根据学习型城区发展的需求以及“网上世博培训”、“网上环保培训”、“网上读书活动”等不同学习项目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自主开发了适应长宁市民学习需求的网络环境以及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和管理系统、资源检索系统和市民学习情况检索系统,突破技术瓶颈,为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断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购买+自建”的建设途径,形成了学习资源更新、充实的长效机制。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渠道多元。通过区域联动,与徐汇、静安等区初步实现了自建特色课程的共享;以团购的形式,以较高的性价比集体购买资源,积累了跨区合作与共享的初步经验。目前在线各类学习课程已近2000门。
不断探索数字化学习方式。针对推进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人数滞长、市民参与度下降这一共性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群体创设相对封闭的在线学习群体的做法,即通过创设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学习平台,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开设针对性强的网络学习活动来激发群体学习热情,并结合集中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从而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针对企事业单位职工开设的“学习便利e学社”、“团员青年e学社”也已启动进入建设阶段。
不断推进街镇数字化发展。根据区学习办“重心下移、夯实基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街镇开展有特色的数字化学习工作,联合信息中心,支持程桥街道建设“网上社区学校”,支持华阳街道开发“学习e卡通”,指导虹桥街道建设社区学校网上博客。在街镇信息化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给予方案、技术、实施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务。
不断增强区域优势联动。2010年学院牵头上海市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市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协作组”,并将秘书处设在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协作组”的建立加强了各区之间的交流、沟通、研讨,有利于优势联动,提高效能,早出成果。通过共同努力,学院负责起草的《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进区评价标准(讨论稿)》被确定为正式的《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进区基本标准》;成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联盟”专门探索资源整合、共享问题。协作组工作聚焦、务实,并围绕数字化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在全市甚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
(二)提升督导评估能力,实现社区学校规范化发展
深化社区学校规范化发展社区学校是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骨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近年来社区学院不断指导社区学校开展规范化建设。经过“深入调研”、“全面提升”、“深化内涵”三大发展阶段,社区学校的骨干作用日益突出,对满足长宁社区市民学习需求、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发展社区教育、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底作为区级单位长宁区率先委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开展了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评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评估工作总结了优秀的经验、推广了成功的模式,使各社区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规范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评估之后,针对社区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学院开展了深入的分类指导,帮助社区学校突破瓶颈,深化内涵,形成特色。如:程家桥街道社区教育发展一直受制于社区学校没有独立办学场地的问题,学院社教中心、信息中心指导街镇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展空间,通过建设“网上社区学校”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并全程参加了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在学院的指导下,天山路街道社区学校等被评为上海市社区学校观摩点;仙霞新村街道等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社区(老年)学校。
提升社区学校业务指导能力。在加强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不再只关注社区学校自身建设,而是逐步加强社区学校对教学点的业务指导功能。学院牵头组建了“长宁区推进社区教育教学点规范化建设工作组”,定期指导社区学校组织开展教学点教研活动、规范化建设交流活动等,针对教学点普遍反映的在课程和师资方面的瓶颈问题开展探索。
开展教学点规范化建设试点。协助区学习办将规范化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居民教学点,开展了连续三年的“试点”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定期组织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实施了“示范课程”和“精品讲座”进社区工作,将20多门区本、校本课程和20多个专题讲座送到教学点,并在学习办的支持下配备了经费、师资和教材,收到了社区市民的热烈欢迎,为教学点加强课程建设树立了样板。在试点阶段,由于各方面业务都比较薄弱,学院负责引领业务指导工作,牵头开设教学点管理、课程开发、学习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让教学点能够逐步科学管理、有序运行。在推进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三轮“试点评估”,为各教学点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工作特色、确立发展方向起到了助推作用,也为形成多种教学点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三)提升科研指导能力,实现实验研究项目化发展
学院坚持以科研为抓手,积极发挥专职人员在科研、实验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街镇立足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项目。近年来全区共立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协会课题20多项;实验项目55项;荣获优秀课题一等奖和示范、优秀项目10多项;连续三年在“社工委社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多个奖项;2010年在“全国社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 评选中,获3项一等奖;2011年在“全国成人教育协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获2项二等奖。
夯实实验队伍。社区教育科研、实验工作一般由街镇承担,街镇基层工作者对社区工作非常熟悉,但缺乏科研知识、理论水平较低,制约着科研及实验工作的发展。因此,学院定期组织相关队伍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项目解析、交流沟通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在社区教育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准确把握科研与实验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他们对实验目标、实验方法、过程控制、变量控制等形成了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一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研与实验工作基层队伍。
加强过程管理。为了确保科研和实验工作的实施效果,学院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派出专业工作人员、聘请专家指导等方式积极指导基层单位的科研和实验工作。学院的指导服务贯穿了项目申报到结题的全部过程,从项目价值、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实验成果等多方面对基层实验工作给予了指导。在此基础上,学院拟订了《长宁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并由区学习办下发,学院负责实施。过程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实验项目的系列化发展,围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深化实验。如在数字化学习推进方面,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实验,数量多、质量高。    区学习办《社区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其功能开发》、仙霞街道《社区网络学习与互动平台建设的实验》等课题从建立区级网络平台、提升街镇数字化学习站点功能、发挥信息化政务管理系统优势等方面,使得我区数字化学习环境日趋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实验》探索了共建、共享、整合、购买、自建等多种资源建设途径。《社区市民网上学习模式探索的实验》总结出了“自主学习模式”、“集中学习模式”、“主题活动学习模式”和“互动学习模式”这四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居民都能够参与到数字化学习之中。在此基础上,我院成功立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市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目前已经结题并取得了扎实的结题成果,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注重成果应用。推广科研与实验的成果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科研与实验的目的固然是要认识社区教育本质、探索社区教育规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对这些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地运用于社区教育实践,用来指导实践,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社区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当科研与实验通过主管部门鉴定后,并不意味着实验研究的结束。为此,学院在工作中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充分挖掘实验成果的价值。例如:围绕课程建设,我们通过《社区教育区本教材建设的实验》、《社区教育教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等课题,形成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等制度成果;正式出版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选编》并在工作上形成了区本、校本以及教学点三级课程分层建设的长效机制。围绕社区教育教学点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学点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研究》、《社区教育教学点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通过研究初步积累和探索了教学点规范化发展的几种有效模式,并率先制订了社区教育教学点规范化建设指南及评估标准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为教学点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四)提升开发培育能力,实现课程一体化发展
形成区、校、教学点系列课程。区本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多层级开发模式,即区层面、区街合作层面和街镇层面分层建设、一体推进。区层面课程指能够代表我区特色、能够满足大多数学习者需求、在全区范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课程。该类课程建设工作由区学习办统筹,学院具体实施。区街合作课程指在街镇社区学校或教学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内容、实施经验、具有学员基础的课程。这类课程由街镇社区学校为建设主体,由区学习办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区学院给予业务指导,同时向有课程开设需求的其他街镇逐步延伸。街镇独立开发课程主要是指各街镇根据自身发展社区教育的需求建设的特色课程,优秀课程可向学习办进行申报备案,经审核后通过社区学院推荐到其他街镇。校本课程方面,由社区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建设,学院给予相应指导。2011年起课程建设继续向教学点延伸。三级课程均配套进行教材开发,目前已建成区本教材14门,校本教材42门、教学点讲义28门;区本教材、校本教材、教学点讲义形成系列发展,针对性强,有效性高;从横向来看,每一本教材都配合有纸质、多媒体视频、PPT全套版本,真正形成课程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积极引导建设特色课程。为了推动课程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学院非常重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工作。根据全国及上海市特色课程标准,学院在指导街镇进行课程建设,强调课程内容既要符合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等基础原则,又要贴近时代,贴近社区,体现前沿性、特色性和差异性;要与社区发展、区域特色相结合。三年来共获评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9门;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11门;连续两轮在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学资源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凸显联合教研室区域特色2011年起,学院牵头的上海市社区教育“实用电脑专题”联合教研室工作正式启动。此项工作是按照学指办提出各个区县牵头建设一个联合教研室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的数字化特色和学院师资优势,建设的有长宁特色的“实用电脑”教研室。由社教中心专职人员担任联络员,和各个区县的参与教师负责沟通、联系,由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任业务负责人,良好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此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我区的联合教研室课程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的性质特征、年龄特征、需求特征、基础特征等社区性。目前的成果有《实用电脑专题课程标准》以及配套教材7份,相关工作得到了学指办的高度肯定,为探索区县合作开展课程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
(五)提升管理培训能力,实现队伍专业化发展
组建多元队伍。学院牵头组建了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社区教育讲师团、辅导员、骨干教师、终身学习推进员等多支队伍,以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化发展,从不同层面深入社区提供支持和个性化服务。
开展分层培训。要促进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仅仅依靠社区学院的力量来开展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院牵头建立起分层管理体系。针对学习办派任到各街镇的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学院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的方式来开展业务指导,再由常务副校长专门从事社区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指导社区学校兼职管理人员、兼职教师以及志愿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社区学校建立兼职教师和志愿者资源库。针对普通教师,社区学院通过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带动社区学校课程教师进行专业组主题研讨,减少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社区学院还在学院内部组织教师建立了一支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作为社区学院指导服务功能的延伸,对口联络区域内各个街镇的社区教育工作,具体指导、服务街镇自行开展各类因地制宜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达到一定效果后,社区学院还牵头建立探索星级教师评定制度,使专兼职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过一定的培训与考核后持证上岗,保证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搭建共享平台。社区学校教师和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这些资源相对封闭。学院经过调研和梳理,对全区志愿者教师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档案,并依托“学在数字长宁”网站的数据库,建立“长宁区社区教育在线人力资源库”,向全区范围共享人力资源,社区可以通过搜索平台,找到自己急需的专业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从而解除社区学校在师资、志愿者方面的发展瓶颈,成效显著。
 
三、深化发展内涵,形成初步成效
在区学习办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社区学院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有力推进了长宁社区教育内涵发展,为形成具有长宁特色的建设经验和实践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社区学院社区教育能力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于区域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和主要成果。
(一)数字引领,实现快速发展
数字化学习是拓展社区教育空间、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长宁区坚持以数字化推进城区学习化,“数字化”已经成为长宁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学在数字长宁”也成为了在全市、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习品牌。
项目引领和成果应用结合。区学习办《社区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其功能开发》、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实验》、仙霞街道《社区网络学习与互动平台建设的实验》等课题积极探索区级网络平台建设、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提升街镇数字化学习站点功能等,使得我区数字化学习环境日趋完善。目前我区可在线提供2000多门视频课程,5600多部视频科技宣传片,几千条学习资讯查询。2011年以来,我们又与教育部“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机构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进一步增强建设力度。
政府引导和市民主动参与结合。我区先后发放学习卡近10万张,学习指南10万册,宣传单页50万张;在《长宁时报》、“长宁有线”进行连续报道;定期对学习成果突出的市民给与奖励,“网上展厅”展出市民的优秀学习成果,营造了热烈的数字化学习氛围。据统计,“学在数字长宁”网日最高点击数近1万人次,总点击率近570万人次。仅2011年,我区市民个人最高总学时超过了2500小时,总学分近1200分。
整体推动和差别化发展结合。区层面定期召开数字化学习推进会,制定评估标准评选了数字化学习先进社区和先行社区。各街镇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形成了“1+16”、“网上社区学校”、“网格化管理”等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推进模式。区、街镇、教学点分层深化,实现了全区数字化学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推动,实现优化发展
社区教育实验渗透在长宁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工作实验化、实验项目化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管理、惠民等问题,有效提升了社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在社区教育管理方面,以《社区学校发展策略研究》、《教学点规范化建设实验》为抓手,形成了以规范化促进社区学校及教学点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设途径;以《社区教育区本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等项目引领,建立了区本、校本多元课程体系及长效建设机制;通过“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等项目探索了常务副校长、辅导员、骨干教师等队伍优势互补、专业化运作的机制。几个层面的实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长宁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在社区教育惠及市民方面,重视促进社区教育向“洋居民”和弱势群体延伸。紧扣“国际城区”的区情与人文特点,我区虹桥、周桥等街道开展系列实验,提高了“洋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参与度。同时,我区还有许多弱势群体也渴望享受社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立足民生实事,以学习促进社区弱势成员的发展。如:华阳街道以“凝聚力工程”为基础,针对困难家庭、残障人士等开展实验,关注弱势群体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江苏路街道《关于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的研究报告》荣获全国社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立足新高,实现创新发展
随着全国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继颁布、《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出台,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长宁区作为社区教育“示范区”,结合“精品虹桥、国际商都、智慧高地、活力城区”的区域发展方针,立足新高度、谋求新发展。
以“再实验”提升学习型城区建设水平。站在“示范区”的新起点上,长宁区认真总结反思,制订了《长宁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着力将近年来实验成果的“应用与示范”和进一步的“再实验”相结合,寻求突破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示范区的“示范效应”,以更高的标准提升学习型城区创建的整体水平。
以“示范点”扩大社区教育示范效应。“示范区示范些什么”是每一个示范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示范区应该找准示范点,集中力量从不同侧面对社区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先行先试,努力形成更有示范、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成果,深入发挥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工作的持续力。就长宁区而言,我们形成了以数字化学习为抓手,不断“学在数字长宁”体系优势,通过数字引领,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内涵的新格局,从而最终将教育惠民落到实处。
    以学习型城区建设巩固文明城区成果。我们在新一轮推进工作中,学习型城区建设不再是作为发展的“终点性目标”,而更多的表现为“过程性目标”,即将学习型城区建设作为文明城区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型城区建设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丰富市民学习载体,提供全方位学习服务,有效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个城区文明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的思考
截止到今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沪教委终〔2007〕18号)颁布已经5年了,但社区学院的发展途径、发展方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实验,学院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希望得到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一)社区教育如何进一步服务城区发展
学院社区教育工作如何对接城区发展要求,服务社会建设事业,是学院在社区教育工作方面的重要趋势。一是要不断完善长宁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与城区文明程度,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将学习型城区建设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进行有效对接,进一步为长宁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下,努力将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如:以承办2012年上海市第八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为契机,进一步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培育终身学习团队、创新终身学习服务项目。三是通过教学点建设服务社区发展,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创新。
(二)社区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新高度下,学院如何为区域社区教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工作的思考方向。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如:街镇社区教育管理和专业队伍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充实。近年来,我区各街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在不断调整,常务副校长、教师等队伍流动性较大,社区教育工作较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经费的逐年递增需要进一步给与保障。随着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在经费上的进一步投入和保障,只有切实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确保经费的逐年递增,才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市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
(三)社区教育如何助推学院多元发展
随着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长宁区社区学院提出了“多元发展”的建设方略。在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如何与其他职能的多元发展结合起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如何与其他部门联合互动发展以及教师的全员参与是今后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目前学院全体教职工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转变学历教育为主的理念,提高自身能力,实现“一专多能”以匹配学院多元发展需求;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学历教育、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协调互动、整体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对社区学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修炼内功,深化内涵,创新理念,抓住机遇,科学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社区学院将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①]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沪教委终〔2007〕18号)
上一篇:教育部将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
下一篇:统筹四类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