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2020年9月

28

-- 收藏 --

暂无图片

-- 打印 --

天心区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作者:谢淼如

浏览次数:2222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由此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重要途径的社区教育已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它对于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营造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沙市天心区于2010年启动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采取上下结合、区域互动、整合资源的方式,教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内涵不断丰富,为进一步创建“学习型天心”,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幸福生活指数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了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自我学习需求,需要进一步探索精品社区教育实施途径,深入开展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把更专业的教育向社区延伸,把更优质的课程向社区延伸,在2016年,天心区社区学院参与了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天心区中小学教师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立项编号为ZJSB2016006。

目前国内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包括社区教育的理念,社区教育的管理,社区教育的实施组织,社区教育的资源;二是对我国开展社区教育的现状和反思的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虽然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已近三十年,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社区教育仍然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从目前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是从“理念思路”、“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组织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师资保障机制”角度切入的微乎其微。因此基础教育师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的建构实践研究,不仅能够有效保障优质课程向社区延伸,促进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为在社区教育领域广泛开展基础教育师资运用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推进模式。

 

二、研究意义和目标

社区教育课程是区(县)社区学院、街道(镇)社区学校、居委会(村)教学点(其中社区学校是主体)面向社区居民开设的,整合知识、经验、实践、环境、生活等素材的教育、学习活动和过程的总和,[]具有满足社区居民教育学习需求以及促进社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功能。作为社区教育的中介和载体,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因此要发挥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是基本前提。但是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主要是由社区的教师承担。有鉴于此,为了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教师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其理论意义在于:在有关社区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针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运用的保障机制研究的数量还极其有限,本项目在以往相关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广度和深度,研究成果有利于加强成人教育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其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发展。  

其实践意义在于:一是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社区教育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自我成长意识很强烈的中青年群体、再就业人群以及弱势群体等成为社区教育涌现出的新型受众,他们对教育需求的主题更明确,更专业。为了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自我学习需求,需要进一步探索精品社区教育实施途径,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师资,把更专业的教育向社区延伸,把更优质课程向社区延伸。二是有利于指导社区教育管理与实践机构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提升社区教育培训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可为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师资在社区教育中运用的保障机制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可为理论界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研究提供参考素材。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内涵既具有一般课程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内容。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在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社区教育品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机制是机制按照功能来划分出来的概念。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它的建设途径有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本项目以科学构建基础教育师资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运用中的保障机制(领导机构、执行体系、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为研究目标,为基础师资助力社区教育师资、课程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提供有广泛参考意义的实践指导。

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作为社区教育的中介和载体,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所在。基础教育师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的建构,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加强成人教育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其课程建设,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不仅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社区教育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师资提升社区教育培训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能够为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师资在社区教育中运用的保障机制研究提供决策依据,使社区教育功能更加完善。天心区通过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区教育学院、区属中小学校三方有效衔接,从“基础教育师资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运用中的保障机制研究”切进行研究,具有地域特色、实践意义,可以引导社区教育进一步走向规范与成熟,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品质。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基于对天心区基础教育师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保障机制的建构与实践,因此本研究以天心区基础教育师资状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基础教育师资方面,在2015年、2016年共整合了公办、民办教育机构110名教师资源;在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方面,随机发放的1000份问卷共收回987份有效问卷,以此作为研究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出发,本研究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行动研究,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与社区教育相

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把握国内外发展社区教育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法。结合研究内容需要,从天心区基础教育师资(名师工作室)现

状、社区教育师资及课程现状、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三个方面着手制作调查问卷,选取基础师资管理人员、名师工作室成员、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社区居民(老年人、中青年群体、外来务工人员、青少年)以社区教育干部、专干、社区群众等为调查对象,获取第一手数据和相关资料,为项目研究实践做好准备。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天心区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

1.天心区基础教育师资基本情况及到社区上课的兴趣动机情况

该项目的天心区基础教育师资整合了公办教育单位和民办教育机构两大块。其中在2015年公办教育单位招募60名老师,2016年整合民办教育机构的50名老师,共计110人。其中部分老师的拥有小学特级职称、小学高级职称、中学高级职称(1)。师资的来源十分广泛,具有多样性,有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干部、教研中心的相关老师、各学校的行政领导、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带头人及成员(2)

1:天心区部分基础教育师资年龄统计

    年龄

50岁

40岁

30岁

20岁

人数

3

12

65人

20

 

2:天心区部分基础教育师资学科统计

学科

文学

心理学

艺术

其他

人数

35

25

35

5

 

3:天心区部分基础教育师资职学历统计

学历

博士生

研究生

本科

大专

人数

2

15

 75

8人

 

4:天心区部分基础教育师资职称统计

职称

小学特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普通教师

人数

5人

55人

12人

38

 

5:天心区部分基础教育师资来源统计

师资来源

教育局

教研中心

学校

名师工作室

人数

3人

6人

15人

52人

 

同时,课题研究组对110名教师到社区上课的兴趣和动机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了解发现:95%以上的教师表示,愿意参与到社区授课的队伍当中,主要动机有:累积经验、到社区上课现场体验和获得感不同、愿意为社区居民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等,同时90%以上的教师表示,可以结合当前在基础教育的授课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转换,研发适合居民需求的课程,把更专业也更有趣味性的课程送到社区去。

2、天心区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与目前社区现有课程供给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法对天心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天心区社区居民学习需求问卷,随机分发1000份问卷收回987份有效问卷问卷包含了40个小题包括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在本社区居住的时间、职业情况、收入水平,如何利用闲暇时间,以及影响其闲暇生活的因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天心区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研究把年龄分为了5个年龄层次,分别是11岁以下、12岁-17岁、18岁-40岁、41岁-60岁、60岁以上(1)。年龄层次的结构组成可以发现12岁-17岁和6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占比比较大,其他年龄段的相对比较少。在读青少年和60岁以上的老人是社区学习的主要群体。同时,在性别构成中,男性的人数稍多于女性;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的比例最大49.30%,其次是已婚;在户口所在地方面,本社区人口的比例高于外来人口的比例;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程度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小学及以下;在职业状况中,学生占的比例最高。

1: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年龄层次分布图

 

 

6: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相关人口学统计

分类

分类项目

人数

比例

518

52.60%

468

47.40%

未婚

487

49.30%

已婚

328

33.20%

离异

106

10.70%

丧偶

66

6.80%

户口

所在地

本社区

593

51.10%

外来人口

394

39.90%

 

小学及以下

253

25.60%

初中

299

30.30%

高中或中专

161

16.30%

大专

136

13.80%

大学本科及以上

138

14.0%

 

公务员系统

29

3.00%

事业单位

57

6.00%

私人企业

86

9.00%

自由职业者

13

1.00%

学生

513

52.00%

退休人员

286

28.90%

其他

3

0.10%

2.天心区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与目前社区教育课程供给之间的矛盾

1)民众对学习有需求,尤其青中年群体成为社区教育新的需求群体。

其中在学习态度统计图中,比较爱学习的态度比例最高,其次是很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学习态度都相对较少2)。不同人群对学习的态度存在一些差别。在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的社区居民对学习保持热爱的态度比较多。公务员极度热爱的比例达到了31%,而热爱的程度高达69%,不感兴趣比例0事业单位的员工的学习热情也是比较高,极度热爱和相互高达82%,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8%。在校学生、退休人员、私人企业的工作人员对社区学习、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在学习面前持无所谓的态度的比例分别是42%、46%、56%。居民的职业不同,对社会学习的态度存在差异性。

 

2:社区居民学习态度统计图

 

       不感兴趣       有需求得不到满足    比较感兴趣     很感兴趣

 

7;不同身份居民对社区学习的学习态度

居民身份

社区居民学习态度

极度热爱

喜欢

有需求、难满足

不感兴趣

公务员

31%

69%

0

0

事业单位员工

28%

54%

18%

0

私人企业员工

6%

23%

56%

15%

自由工作者

0

15%

47%

38%

学生

16%

25%

42%

17%

退休人员

24%

20%

46%

10%

 

(2)目前社区教育提供的课程不能满足一部分居民需求

 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的民众表示:对学习很感兴趣,但在社区教育里面自己的学习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目前,社区教育主要面向的还是老年群体以及寒暑假的青少年群体,相对课程主题单一、课程品质不高,参与授课的教师大多是志愿者或者团队自发组织的管理者,他们当中很少有教师资格证,专业水准相对不高。导致社区教育课程类别单一、品质不高,缺乏趣味性、教师授课专业水准不高等见图2、表7)。

 

3)社区居民对社区学习课程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中青年群体在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心理疗愈的课程需求暂时不被满足。

 

3:社区居民学习课程需求统计图

 

                  学历提升       生活技能       家庭教育     休闲、娱乐

                                                     个人成长

 

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天心区社区居民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艺术生活、教育热点家庭教育、音乐、绘画、中高考指导、运动保健、信息技术等课程。进行归类总结后可以分为四大块: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理财、法律与生活方面的教育,计算机、英语等技能培训,音乐、绘画等休闲教育。希望接受学历指导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主要是集中于在校的学生,退休人员和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生活方面的指导,而随着社会进步,中青年群体逐渐成为社区教育的需求人群,主要集中在对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自我疗愈和成长类主题的需求。而目前社区教育能提供这方面的课程相对很少,品质也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综和目前基础教育师资和社区教育师资和课程基本情况,以及民众学习需求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目前社区教育运行的现状导致社区教育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更丰富多元、专业的课程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