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新闻资讯
"轮椅滚过江南的台阶,他们重新定义了教育的边界"

52名残障人士的六天五城,一场没有讲台的人生课堂

来源:浏阳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23 作者:浏阳社区学院

收藏

六月的江南,梅雨初歇。一支由52名残障人士和志愿者组成的特殊旅行团,正穿梭在南京中山陵的392级台阶上。智能轮椅的自动避障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声,46岁的黎姐紧握扶手,脸上写满难以置信:"原来我真的可以自己登上中山陵。"

这是浏阳市凝馨残疾人服务中心组织的第15次跨省助残旅行。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行程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成为一堂行走的"终身教育课"。

image.png

移动的课堂

在苏州狮子林入口处,37岁的刘宗圣从轮椅侧袋掏出身份证,熟练地刷卡入园。这个简单的动作,是他和志愿者们反复练习了二十多次的结果。"以前总觉得这些事要靠别人帮忙,现在发现我也可以。"他摸着闸机上的盲文标识,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样的场景在六天行程中不断上演:寒山寺里,听障团员通过AR眼镜"看见"钟声的震动频率;城隍庙小吃街,肢残青年用语音支付完成自主点餐;无锡影视城,志愿者们化身"人形护栏",一边保护一边讲解三国故事。

"我们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的。"活动负责人林名长指着行程表说,"在景区学独立出行,在餐厅练社交能力,在宾馆教自理技能。这些都是在教室里教不会的。"

image.png

科技的温度

夜幕下的上海外滩,轮椅团员杨伟涛正对着万国建筑群出神。几位路过的游客自然地帮他调整轮椅角度,举起手机为他拍摄最佳角度的照片。这样的温暖瞬间,在行程中出现了283次。

但更令人动容的是科技带来的改变。在杭州灵隐寺,低视力团员小王戴着特制导览眼镜,随着AI讲解的指引触摸千年古刹的轮廓。"它告诉我面前的石塔有莲花纹样,连花瓣数量都说得很清楚。"小王的手指轻轻颤动,仿佛真的"看见"了那些精美的雕刻。

随行的工程师小张展示了他们的"科技助残包":具有地形识别功能的智能拐杖、实时翻译手语的APP、可折叠的电动升降平台......"这些不是炫技,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调试着轮椅的爬坡模式说,"比如中山陵的台阶高度是统一设计的,我们就能预设程序。"

社会的答卷

行程最后一站,团队在杭州西湖边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分享会。令人意外的是,现场来了不少当地市民——有主动帮忙搬过轮椅的大学生,有好奇询问导览眼镜的退休教师,还有带着孩子来"交朋友"的年轻父母。

"我们原以为这只是次普通旅行,没想到成了社会教育的活教材。"林名长翻看着市民留言本,"有人写道'原来无障碍设施不是摆设',还有家长说'要教孩子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

回程的高铁上,团员们没有休息,而是热烈讨论着明年的计划。有人提议去西北看沙漠,有人想体验高铁无障碍服务,还有人在本子上认真记下新学的技能。车窗外的阳光洒进来,照在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上。

image.png

这场旅行带给我们的启示远比想象中深刻:当教育走出教室,当科技拥抱人文,当社会学会共情,那些曾经看似遥远的"不可能",正在变成触手可及的"我可以"。而这,或许就是终身教育最美的模样——让每个生命都拥有不断拓展世界的能力与勇气。





上一篇:创新"禁毒+非遗"模式 打造终身教育新样本
下一篇:300+居民现场签约!荷花街道这场活动让健康知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