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建设
回顾与展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5-09 作者:孔全新 康和平

收藏

【内容提要】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也成为研究者探讨的焦点,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对我国有关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回顾/展望

【作者简介】孔全新(1975- ),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康和平(1954- ),男,河北大名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42-04

【正文】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拥有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据统计,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并且以每年6000万的人数递增着。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也逐渐成为研究者探讨的焦点,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就论文而言,笔者经过在“中国知网(CNKI)”、“读秀学术搜索”等资源库进行相关检索,发现期刊论文近60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就论著而言,数量不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刘传江等著的《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2009),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本文尝试对近年来我国有关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的回顾

  (一)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基础

  就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比较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是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建立在三种理论基础之上。一是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是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代表。劳动投入的增长除了来源于就业人数和工作小时数的增加之外,通过培训增加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也可以促使企业效益增加。因此,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加强劳动力投资,必然会对增强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产生积极影响[1];二是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主要劳动力和次要劳动力两个市场,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劳动力的收入,但对于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劳动力收入提高的作用微乎其微,并且这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2];三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不但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供了动力依据,而且为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开设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培训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1]。

  此外,还有研究者分别提出,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及谢里夫、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可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基础。

  (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

  对于是否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培训,研究者比较认可,认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踔的观点,其认为,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培训十分必要,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二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培训,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为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使农民工成为市民,真正地融入城市;三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其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关涉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四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只有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才能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3]。

  (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需求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中很受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吕莉敏、马建富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呈现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在培训意愿方面,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的渴求极其强烈,可持续发展的意愿较高,希望接受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培训;二是在培训内容方面,希望开设提升职业地位的内容;三是在培训时间方面,希望安排灵活,“循环——菜单式”培训更受期待;四是在培训费用方面,希望培训低廉或免费[4]。郧在廷、黄丹提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教育培训的要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求生存”到“寻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掌握技能,获得职称,从而扎根城市,实现人生发展;二是从“靠体力”到“凭技术”,希望通过教育培训,适应经济转型升级[5]。

  有研究者结合经济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期特点,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培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具体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学会如何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等;二是创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实施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激活创业细胞,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三是技能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四是法制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接受一定的法律知识方面教育,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6]。

  还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一是就课程设置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开设指向体面工作、职业声望高的工作的课程;二是就课程内容层次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培训内容层次高移,以便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促进自身社会流动[7]。

  (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模式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模式,研究者探讨较少,较为典型的是杨梅针对农民工培训的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工作耐受力较低的特征以及价值观趋向,提出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的要点。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培训经费实行由政府、用人单位、参训者个人等共同分担,二是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泛泛的“一般培训”,而应实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培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的需求;不仅包括岗位和职业技能,还包括对城市的有关制度和规则的教育和学习;三是注重职业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和利益观;四是不断完善就业培训的激励机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对参加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把培训作为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实行职业技术等级与工资挂钩的制度;在税收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8]。

  (五)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对培训进行的评价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培训的行为方式。研究和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态度,不仅有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也有助于构建与他们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机制。

  潘冬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指出获取培训信息的途径和培训经历是影响培训态度的重要因素。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部门性质、月平均收入、培训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培训态度也不尽相同。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态度,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培训的良好氛围,加大教育培训服务信息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工培训[9]。

  (六)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面临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实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研究者对此比较关注,探讨较多。

  王玉宝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一是享受不到市民待遇,缺失均等的培训机会;二是就业竞争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往往侧重于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多的简单技能培训,故而无法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三是不重视引导性培训,创业培训欠缺。培训过于片面,内容单一,对引导性、综合性、发展性等培训内容重视不足,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教育与训练欠缺。在一些地区创业培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四是尚未形成有机的培训体制。各部门对农民工的培训管理自成体系,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难度大,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导致地方培训机构分散、泛滥,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质量难以提高[10]。

  唐踔认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面临的困境如下:一是政府和企业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二是培训有效保障制度缺乏。由于制度的影响,多数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平等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三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政府有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致使对财政资金的需求直接放大;财政支持不规范,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的投入;四是培训机构、内容存在缺陷。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11]。喻国良等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着四大突出问题:一是效率问题。农民工培训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等众多部门,各搞一摊,互相掣肘,导致培训资源得不到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二是投入问题。从总量上看国家投入的资金不少,但人均培训经费并不多,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技能和权益保障、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三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不到位;四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12]。还有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遭遇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不到位,制度保障不完善,培训资源过于分散,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方面的困境[13]。

  (七)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策略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策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概括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政府。喻国良等指出要强化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责任,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体制环境和相关制度环境,切实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包括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社会舆论环境;继续推进和深化城乡二元分治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实行优化管理[12]。还有研究者认为,要加强政府组织管理工作,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不断拓宽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免(减)费培训信息的渠道,消除信息障碍,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1]。二是企业。唐踔认为,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活动载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责任。其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并重,做好统筹规划和安排,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按照需求实施培训,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11]。三是培训机构。赵苓妃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开设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特色专业;其二,设置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培训内容。其三,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将课堂设到培训基地的车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四,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建立班级灵活培训制度,根据不同参训者的时间需求,举办灵活多样的培训班;其五,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营造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六,开展严格的绩效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把培训质量关,形成检验培训效果的“双保险”[1]

  此外,还有研究者采取二分法,从内外环境的视角探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策略。就外部环境而言,要不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投入管理机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的宣传工作。就内部环境而言,要规范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深造提供机会;借鉴发达国家“双元制”教育模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2]。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的展望

  (一)注重研究战略的整合

  研究者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中过多地采取了问题取向的战略,即目的在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忽视了将其置于整个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中来考虑,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化程度不高。因此,注重研究战略的整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研究者要改变传统的一味地以问题取向研究的做法,既要取向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培训情境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又要取向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在范畴的确立、观点的论证以及体系的构建方面都彰显“自身意识”,形成自身的专业话语体系。

  (二)由经验概括提升到理论系统

  总的来说,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基础、必要性、模式、实施策略等内容的探讨为标志,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在理论层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已有研究成果较多地停留在经验总结方面,没有真正地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状况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的有效发展。“如果我们忽视理论上必要的抽象和概括,仅仅停留在某些零碎的、具体的……实践经验上,也就无法从理论上作出普遍性的结论”[14]。鉴于此,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而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重视经验价值的同时,理性地摆正经验与理论间的关系,从中探索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规律性,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并进而用来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践和接受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践的检验。

  (三)研究视野趋于拓展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是一个多序列、多形式的动态开放系统,这一特点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观点与方法,而应以开放的姿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开展。但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却往往是研究视野狭窄,陷入了无视其他学科的发展、就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泥淖。只有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和更加广泛的学科体系中,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才能进一步凸现。“……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对教育科学发展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也必须充分考虑有关学科发展影响”[15]。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研究者要以宽广的胸怀,积极拓宽学科视野,借鉴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学习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多维学科角度进行审视,寻求新的生长点,以不断促进和引导自身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不断完善

  “任何科学都有一个方法问题,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方法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15]。方法的运用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在方法上往往侧重于文献研究、思辨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对调查法、叙事法、个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较少,从而使研究程序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都大打折扣。鉴于此,更新和完善研究方法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发展的重要走势。“高质量的研究一般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才能更全面、深刻地揭示本质特征”[16]。今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要灵活运用调查法、叙事法、个案法、实验法、统计法、比较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并注意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整合与互补。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还应不断探寻新的研究方法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赵苓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H市的调查与思考[D].2011:16、15、39、45.

  [2]刘艳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24、28.

  [3]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01).

  [4]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及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

  [5]郧在廷,黄丹.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1(20).

  [6]尚娜娜.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研究[J].职教通讯,2011(17).

  [7]彭茂清.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解读——基于社会学视角[J].职教论坛,2010(01).

  [8]杨梅.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

  [9]潘冬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29.

  [10]王玉宝.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11]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培训,2010(07).

  [12]喻国良,何耀明.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研究[J].农家之友,2010(4).

  [13]洪娟.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14]李定仁,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

  [1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4.

  [16]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2.

上一篇:[上海] 静安区学习型城区建设联合会二届三次理事会召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