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上海市黄浦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4-05-28 作者: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

收藏

转化企业文化资源 实现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多元化

── 上海市黄浦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与传统教育中教育资源的普适性与同一性相比,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与地域性是社区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标准,因此,探索和挖掘多样化教育资源,彰显区域特色文化自然也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始终追求。

  在居民学习需求的外在推动和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黄浦区学院联合上海红房子西菜馆淮海店、上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劲松参药店、上海古今内衣有限公司旗舰店、上海天宝龙凤金银珠宝有限公司旗舰店、长春食品商店、黄山茶叶公司叙友茶庄淮海店、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美臣点七家淮海路上的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开发设计出七门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创了社区学院与企业联合办教育的新模式,顺利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一年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授时350课时,举办讲座17场,共计5000人次参与了学习活动。

一、企业文化资源何以能够成为社区教育资源

  我们之所以认为企业资源能够成为社区教育资源,选择名企作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企业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黄浦历来以文化、商业的繁盛享誉海内外,黄浦区的名企不仅多数经过时代的洗礼,同时也将“经典与时尚汇聚,传承与发展并重”的区域海派文化之风融入其自身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之中,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和载体,体现了区域文化的特色,可以说每一个企业自身就是区域文化的一个侧影,而文化本身就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价值,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二)社区百姓对企业有情感上的认同

  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七家企业为例,上海天宝龙凤金银珠宝有限公司、古今内衣有限公司、黄山茶叶公司叙友茶庄、红房子西菜馆皆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是行业中领头人,在老百姓当中具有相当高的认同度;长春食品商店以及劲松参药店也以其悠久的发展史和上乘的服务品质享誉上海乃至海外,是上海人特别是当地居民心中愈久弥新的经典品牌;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以其在经营同时对企业人文特色和品质的坚持,成为全球咖啡的领导品牌。优质的企业文化,使名企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中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居民对其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和依赖。居民对名企的认同和依赖构成其能成为教育资源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三)企业有宣传企业文化的需求

  据统计,上海共有知名品牌971个,驰名品牌114个,丰富的品牌资源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品牌丰富多样,二是品牌专业服务资源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领导者往往具有较为前瞻性的理念,作好经营的同时,非常注重对企业特色的保留和企业文化的培育。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企业通过宣传自我,展示自我,参加公益服务,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多数企业对自身已有资源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了解和梳理。通过教育的传播功能,企业也可将其文化进行宣传与扩展。因此主观上对自身文化建设与宣传的需要是其能够成为教育资源的第三个原因。

二、实现企业文化向社区教育资源转化的途径

  文化资源从形态上来分可分为“有形”和“无形”,而“有形”的文化资源大都以具体物质的形态表现,可以通过直接的传授成为显性的教育资源,而“无形”的文化资源则表现为制度和价值观,多附着在环境氛围之中或人身上,不能直接接受,这部分内容大都可以成为隐性的教育资源,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感受。就我们看来,企业中主要存在三种可以被转化为社区教育所用的文化资源形态:场地,人员和成文的教育资源,我们将这三种资源也分别通过恰当的方式,实现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

  (一)变店堂为学堂

  店堂是企业的经营场所,是企业的一切人和物的活动场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展示,其中的陈列与摆设无不是企业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因此利用企业营业的相对空闲时段,将课堂搬到了店堂。这样,不仅凸显了社区教育课程生活化、生动化的特征,使得“人人、时时、处处”体现的更为真切,而且还实现了一举多得之效。就企业而言,一方面减少了另外租借场地带来的额外开支,更重要的是置授课者于熟悉的环境,减少身份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感,还能够“就地取材”,随时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授课效果;最为重要的是给了普通居民走进名企名店,感受文化氛围,身临其境地了解名企名店的机会,也就是让居民走进店堂就能享受到企业“高贵不贵”的贴心教育服务。店堂也可作为一种隐形的课程资源,让居民们在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中与企业授课者进行学习和交流,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企业经营者变教育服务提供者

  企业的经营者不仅掌握了与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同时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也能通过企业的经营者展现出来,可以说他们是企业文化的综合性载体,也是企业诸多“无形”文化形态的“有形”载体。在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企业的经营者变为服务者,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对授课者的志愿者身份进行确认。由社区学院与区志愿者部合力为每个基地建立志愿者平台,将参与授课的人员和服务人员注册为志愿者,并及时登录,记录其服务时长,凸显社区教育服务公益性的同时,注册志愿者身份对企业授课者和服务人员而言也是一种激励。另一方面,企业优中选优,指派企业中的业务能手和行业精英作为授课者。以专业的教师队伍保证课程质量。再者,社区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企业管理者参与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中来,提升他们对社区教育、社区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对自己所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知晓度,这也是从本质上实现企业经营者到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关键所在。

  (三)企业培训内容变社区教育课程

  培训资源是企业通过提炼对其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其他内容所做的书面整理,是其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企业开设课程最难之处就在于对这部分资源的转化。社区学院和合作企业集中精力,在课程开发环节上重点下功夫。首先改变企业没有书本教材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想法,以居民学习需求为基础,引导他们进行潜在课程资源的自我挖掘。如:已有的员工培训课程、原有的讲座大纲、企业内部的广告画册和自编读本,特别引导老字号企业重视对自身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的提炼,为课程充实人文历史气息。让企业感受到自身拥有的丰厚课程资源。其次,在课程开发之初和课程运行过程中由社区学院专人负责协助企业课程大纲和教案的编写,对课程“跟进记录”,严格为课程质量把关,并实行动态的调整和改进,实现这部分内容向完整课程体系的重要转换。

三、企业文化向社区教育资源转化的成效及思考

  通过一年多以来社区学院与企业的探索与努力,顺利地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开设出了《茶文化与鉴赏》《内衣时尚与生活》《珠宝鉴赏与保养》《简易西式餐饮与制作》《食品安全与鉴别》《中医养生与保健》和《咖啡文化与生活》七门社区教育文化休闲类课程。极大丰富区域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得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社区居民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活动形式更为多样,实践基地为居民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模式,不少人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了咖啡文化和其他知识,同时企业在参与社区教育中,其文化、品牌、产品也传播到居民之中,对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成效。

  (一)满足并引导居民学习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好的文化能够影响人、感染人。通过将企业文化转变为特色鲜明、日常化、可操作性强的社区教育课程,从饮食、服饰、保健与养生等各个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传播相关文化、倡导健康生活,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引导居民向着一种更健康、更科学、更有情趣的生活目标和学习需求迈进。同时,居民更能通过亲近企业文化,由点及面,感知区域文化的发展。

  (二)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深入传播企业文化

  与以往企业偶然性地为社区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同,在社区教育实践基地项目中,企业作为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全程介入对自身文化的挖掘、转化的过程之中。通过授课,企业与居民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不仅将企业文化更全面、更深入地传递给社区居民,使得企业文化在居民中有更为广泛的传播度,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教育服务者来说这更是对自身企业文化在认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起对于社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无形之中也使企业文化得以升华。

  (三)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提升社区向心力

  实现企业文化向社区教育资源转化的过程,是社区居民、社区学院和企业在不断合作过程中,在一定的运作机制和规范框架内,三者有机的互动、协调,从微观范围来说,这一过程使得三方都能各取所需,各自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宏观方面来说,也是三者对同一文化的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包含了人文精神、区域价值观等重要内容的文化资源,也使得大家对于社区文化的感受和认识更为直观,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社区不仅是基于行政的区域划分,更是基于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心理所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区域内居民学习的需求是区域共同文化心理的体现。社区教育的开展不同于基础教育,其重点不在于普适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和学历文凭的获得,而是基于本区域居民的共同文化心理所开展的一系列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修养为重点的成人生活教育,要以区域文化的提炼和提升为最终目的。只有基于区域文化和着眼区域文化的社区教育才会具有生命力,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予人玫瑰 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