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社区教育与民间文化的传承-以如东新店山歌为例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3-06-09 作者:顾丛华

收藏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其范围甚广,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俗事物。山歌,是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本文拟以诞生于江苏如东的,曾经闻名遐迩及唱响中南海的新店山歌为例,谈谈民间文化的传承,以及社区教育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一、民间文化的丰厚底蕴

  1.民间文化是劳动者汗水的结晶

  民间文化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由平民自发创造,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民间文化的产生跟劳动是分不开的,它起源于劳动,植根于土壤。新店乡亲们说的“钉耙锄头手上拿,号子开了闸”就是最好的说明。新店山歌最早是农民在田野劳动中为了发力和解乏而打的号子,后来根据劳动节奏逐步增加了有一定意义的歌词,便逐渐发展为山歌。现在,其演唱形式中没有唱词的“空声”就明显地保留着过去劳动号子的痕迹。因此,至今还有人称山歌为山歌号子,正说明前者与后者的渊源关系。

  可以说,新店山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劳动出来的,因为那山歌声也饱含着辛勤的汗水。他们在劳动中唱,在劳动间隙唱。他们把田间地头当作歌台,田埂河坝,院前屋后,只要是劳动的地方,就会响起阵阵山歌声。他们用山歌烘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愉快地加入到生产劳动中去,激发了更多的人对劳动的向往和热爱,追求。新店山歌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是农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农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是当地农民为地方文化创造的宝贵财富。它的产生,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繁荣了乡土文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民间文化是劳动者情感的寄托

  许多民间文化的题材都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勤劳朴实的劳动者把对劳动的热爱、赞美和对快乐生活的向往、追求浓缩在唱词里,把思想感情寄托在曲谱中。民间文化把喜怒哀乐、褒扬针砭寓于其中。

  从已经收集的100多首新店山歌来看,唱词或赞美田间劳动,打渔生活;或颂扬平原水乡,风土人情;或愉悦取笑,谈情说爱;或诉说战争的痛苦,描述斗敌的故事……无不倾注着农民的感情。

  如《穷人跟着共产党》歌词通过描绘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和共产党领导新四军建立抗日新政权及其帮助穷人闹翻身的故事,表达农民对日本鬼子的愤恨和对共产党、新四军的热爱。

  那时,做什么活计打什么号子,到什么人家唱什么山歌。山歌号子大多数跟农村的劳动形式紧密联系,不同的劳动形式,有与之相应的山歌。如薅棉花草有薅棉花草的山歌,耥稻有耥稻的山歌,车水有车水的山歌。“日落西山人上阵,号子打得一条声……”就再现了过去在没有机械、电力灌溉的条件下,傍晚时分人们人工车水灌溉秧苗的情景,表现了农民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乐观的生活态度。

  挑担时农民固然是山歌不离口,词曲与所挑重物名称的不同而不同,挑土跟掏粪的号子就不一样,就是挑麦捆跟挑稻捆的也不一样;节奏与所挑货物的重量多少而异,轻则缓,重则急,表达了农民对劳动的赞美。新店山歌中情歌内容最为丰富,歌词也最为精彩。

  3.民间文化是劳动者智慧的凝结

  劳动者是民间文化的原创作者,劳动为他们提供了思维环境和创作平台,他们在劳动中精神抖擞,号子震天,唤起了感悟和智慧,激发了创作灵感。新店山歌,农民起初以号子的高亢圆润为快;后来,在号子中添加了歌词,演变成山歌,农民又以生动有趣为乐。起初是见景生情,即编即唱;后来产生了许多山歌爱好者,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和智慧,在劳动之余,或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不便下地干活之机,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人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字斟句酌,用通俗的口语抒情达意,朗朗上口;你哼我唱,推敲曲调,使新店山歌日臻完善,在众多的乡土文化中出类拔萃,别具特色。因此,新店山歌之所以能从南通唱到南京,从南京唱到上海,又从上海一路唱到首都北京,唱到中南海怀仁堂,都是因为新店农民用群体的智慧孕育了它。

  新店山歌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民歌的传统,用通俗的口语抒情达意,与用方言演唱的山歌相比,新店山歌用官话——普通话演唱,因而更易于传唱,颇具感染力。新店山歌已被列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由南通市文化馆收藏的100多首新店山歌,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无不凝聚着新店农民的聪明与智慧。

  4.民间文化是劳动者自乐的形式

  过去,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产劳动大多要凭体力,非常辛苦,文化生活枯燥,娱乐形式也很单调。人们没有电视看,也很少有电影看,在这样的年代里,他们就自己想办法,来自娱自乐,民间文化就这样诞生了。劳动过程中来一首山歌,不仅能消解劳累,还能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因此,山歌成为农民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

  新店的农民几乎没有不会唱山歌的,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领唱、和唱。一领众和,高亢入云,激越人心。这种场面震撼人,陶醉人,所有辛苦、疲劳,都在山歌声中蒸发;所有忧虑、烦恼,都在旋律中飘散。一切都被热烈、奔放笼罩着。夏晚纳凉,或独唱几段;或两三人聚于一起,对上几段,乐在其中。新店山歌分“说声”和“空声”两种。最难唱的是没有唱词的“空声”,没有任何掩饰的余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新店高腔”。不管哪一种形式,凭的全是嗓子好,嗓音要高亢圆润;不管哪一种形式,农民都喜闻乐见,争相传唱。

二、民间文化的衰落原因

  如今,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古老的民间文化陷入濒危的境地,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新店山歌也逐渐衰落,濒临消亡。现在已很难听到新店山歌的声音,新店山歌已面临失传。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唱新店山歌的人就逐渐减少。现在的“80后”、“90后”对新店山歌了解更少;“60后”、“70后”虽有了解,但会唱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1.经济社会转型 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用工大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接触新店山歌的人少了。民间文化遭到了冷遇。

  2.教育制度改革 高校连年扩大招生,大部分青年跳出了“农门”,考进了大专院校,获得了进一步求学深造的机会,新店农民的子弟离土离乡,与新店山歌失之交臂,接触新店山歌机会少了。民间文化变成了“留守文化”。

  3.现代媒体发展 过去文化娱乐活动很少,山歌作为不多的艺术形式之一,为大家所喜爱。而现在电视、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上网也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流行音乐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酷狗音乐、QQ音乐欣赏方便,很少有人再去欣赏地方民歌,新店山歌听众逐渐减少,民间文化的市场萎缩。民间文化成了“寂寞文化”。

  4.耕种形式变化 原先的农村集体劳动,大家一起劳动,有说有笑,劳动间隙唱两句解解闷;劳动时累了,喊两句鼓鼓劲……山歌在集体劳动中发展、红火。而农村土地承包以后,实行家庭劳动模式,已变成一家一户耕作。农民分散劳动,各干各的,新店山歌失去了农民协同创作交流的机会。民间文化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5.机械化水平提高 许多农田作业被先进的机械所代替,没有了挑担、脱粒、除草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因此没有了对这些劳动艰辛的体验,使山歌创作失去了灵感。民间文化的创作源泉淤塞。

  6.缺少创作爱好者 大约80年代以后新店山歌就没能继续增加新的歌词和曲调,人们现在偶尔传唱的还是以前创作的旧词老调。民间文化家族成员人口老化,失去活力。

  7.缺少专家指点 农民虽然有着聪明才智,但限于当时的教育水平,他们整体的素质有限,创作的唱词难免有一些过于直白土俗,新店山歌的歌曲难免存在单调呆板,缺乏应有的含蓄和意蕴,缺少专业文艺工作者润色指点,缺少行家里手把关指导。民间文化被尘土掩埋,未能很好地挖掘整理,出版推广,为后人传唱提供教材。

  8.学唱者日渐稀少 当年把新店山歌唱响大江南北的“高手”大多相继辞世,最后的歌王秦竹林现在已八十多岁,他气短乏力,力不从心。一些年轻的歌手又接不上茬。山歌看似通俗好学,但有的声音高亢,腔调圆润,学唱有一定的难度,不容易学会;一些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缺乏热心,学唱山歌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

三、民间文化的传承策略

  (一)社区教育争担重任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不仅能愉悦人,还能教育人,感染人,召唤人,激励人。它不仅是基层劳动人民健康的文化娱乐形式,更有宣传道德、法律、科技、健康等知识的作用。现在,有许多民间文化,已淹没在花样繁多的时尚文化之中,若不加挖掘、整理、创新、传承,或将“曲终人散”。对此,作为社区教育应该以弘扬民间文化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拯救与传承的重任;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在当地民间文化面临失传之时,为其奔走、呼吁、沟通、研究,尽力去保护它,传扬它,让它延续下去,愉悦后人。

  (二)拯救新店山歌

  新店山歌是新店人创造的地方文化品牌,在农民生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现正面临失传。镇社区教育中心责无旁贷,已将传承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正研究并采取以下拯救措施。

  1.组建一个领导班子。建立由党政分管文化、教育、宣传的领导,和文化站、教管站、社区教育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新店山歌拯救领导小组。由分管社会事务的领导主抓,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协调实施,镇文化站积极配合。采取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实行政府推动,有效运作的策略,为新店山歌的拯救、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地方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要把当地经济搞上去,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满足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理念,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促进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创建一支拯救团队。邀请民歌方面的专家、教授对新店山歌现有词曲的特色进行分析研究,沿着原有的创作思路进行总结提炼。利用镇文联这个载体,发动现代农民、村居干部、文学协会成员、企业职工、教师、镇内外公务员等广泛开展创作;聘请知名曲作家帮助谱曲;邀请专业演员示范演唱。吸收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抢救新店山歌的志愿者队伍,收集已有的,搜集仍散落民间的歌词曲谱,记录整理山歌资料,聘请专业人士帮助润色把关。趁昔日的山歌大王还健在,邀请民间的和专业的歌手,演唱并录音,制成光盘,建立电子档案,作为新店乡土文化的宝贵财富加以收藏,为新店山歌一代一代传下去打下基础。

  3.研究一套拯救方案。由社区教育中心牵头,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方案。

  (1)加大力度宣传推介。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新店山歌,利用政府有关会议的前后和休息时间播放新店山歌,介绍新店山歌的文化底蕴,扩大新店山歌的知晓面,提升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倡导社会传唱。

  (2)充实创新歌词内容。新创作的歌词,要跳出80年代之前的劳动生活,融入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跟上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农业现代化步伐,展现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抒发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感情,赋予新店山歌以新的生命,并请专业人士对新作把脉、导航,让新店山歌焕发青春活力,彰显新时代旺盛的生命力。

  (3)大力开发乡土教材。根据学校新课程改革理念,由镇教育办公室和文化站负责,与县文广新局合作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学校开设以“新店山歌”等内容的地方课程,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丰富的家乡文化资源,懂得珍惜、爱护、传扬,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4)开辟网络展示平台。在新店政府网开设“新店山歌专页”,推介新店山歌,报道拯救新店山歌的进程,设置投稿专栏,广泛征集歌词歌曲,鼓励镇内外山歌爱好者创作,上传新店山歌的新词新曲,共同关注新店山歌,让这个“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塑辉煌。

  4.搭建一方传唱平台

  (1)中小学开辟山歌培训基地,开设新店山歌大课堂,利用音乐课,穿插教学新店山歌;各校建立兴趣小组,鼓励学唱新店山歌。邀请民间歌王秦竹林和他的徒弟等到校言传身教,给予指导,采取艺人带教师,教师带学生的方法。

  (2)每学年举行一次山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新店山歌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走出校门,每学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从民间对新店山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越来越热爱,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越来越有清醒的感悟。

  (3)定期举办演唱活动。镇文化广场每年举办一次“新店山歌大家唱”活动,开展擂台赛,由政府机关,学校村居,企业商业、民间艺人等社会各界推荐代表,一展歌喉,带动社会。歌手由村居负责筛选、推荐。

  5.制定一套保障措施。通过社会捐助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筹集拯救山歌的费用。新店镇有许多热心文化事业的仁人志士,经常出钱赞助“唱响新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动员他们及其他各界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特别是企业老总,商业老板,鼓励他们积极捐赠,建立拯救基金,让他们与政府一起,为新店山歌的起死回生提供财力支撑。

  以上具体介绍了新店山歌的传承策略,从谁来牵头,由哪些人来参与,怎样运作等方面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意在以此为例,激起社会对其他即将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引起大家对民间文化衰落原因的分析和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拯救、传承、弘扬民间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上一篇:关于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创建学习型社区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